Java|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胆放好听?——DC评凯音HA-3A

【Java|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胆放好听?——DC评凯音HA-3A】Java|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胆放好听?——DC评凯音HA-3A

文章图片

Java|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胆放好听?——DC评凯音HA-3A

文章图片

Java|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胆放好听?——DC评凯音HA-3A

文章图片

Java|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胆放好听?——DC评凯音HA-3A

文章图片

Java|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胆放好听?——DC评凯音HA-3A

文章图片

Java|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胆放好听?——DC评凯音HA-3A

文章图片

Java|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胆放好听?——DC评凯音HA-3A

文章图片

Java|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胆放好听?——DC评凯音HA-3A

文章图片


1883年的某天 , 传奇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依旧在实验室中埋头工作 , 苦苦寻找着电灯灯丝的合适材料 。 不出所料 , 这次的实验又失败了 。 但他却在无意中发现 , 一截没有连接到电路上的铜丝 , 因为接收到碳丝发射的热电子进而产生了微弱的电流 。 尽管爱迪生一时半刻还没有想到这种现象的商业价值 , 作为“专利狂魔”的他仍然为其申请了专利 , 并取名为“爱迪生效应” 。 二十多年过后 , 英国人弗莱明沿着爱迪生的足迹继续探索 , 研制出了电子二级管 。 两年后的1906年 , 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在二极管的灯丝与板极之间放进了一个栅板 , 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极管 。 就这样 , 人们终于找到了一把控制电信号强弱的钥匙 , 发明家们共同开启了五彩缤纷的电子世界之门 。 其中自然也包括HiFi发烧友们口口相传的“胆机” , 它就是一台依托电子管放大音频信号的功率放大器 。

时至今日 , 这种100多年前业已经问世的技术已经无法在失真度上抗衡如今的一体化集成电路 。 可胆机依然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活跃在HiFi圈子里 , 被人津津乐道 。 这又是为何?怎样从理性的角度阐释与剖析胆机好听在哪里?为此 , 我翻阅了很多资料 , 希望可以通过我的理解 , 给烧友们带来新的收获 。

简而言之 , 胆机好听的关键 , 就在于失真 。 没错 , 失真多了不一定不好听 。 就像蒸鱼时往往要加入葱姜祛除腥味 , 器材可以起到润色与调味的作用 , 原始的录音也并非完美无缺 。 受限于现场的收音条件 , 录音设备 , 母带转录时产生的压缩损失等等 , 大多数音源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 。 尤其是那些年代久远的歌曲 , 以当时有限的录音和存储手段 , 无法做到特别高的清晰度 。 于是当你用还原度非常高的器材去回放这些歌曲时 , 无异于不加任何调料 , 也不做任何处理 , 直接上锅去蒸一只大青蟹 。 虽说原汁原味 , 但也谈不上有多好吃 。

电子管在高压环境下放大电流时 , 自身会产生基于原有信号的偶次谐波 。 声音并不只有单独一种频率 , 而是由基础频率与更高频的谐波共同复合而成 。 基频决定最基础的音准 , 而谐波则可以影响音色 。 我们常说的低频氛围感 , 传递人声感情的尾音与泛音 , 甚至乐器润泽的质感 , 都与谐波有关 。 有趣的是 , 奇次谐波通常会引起人的不适 , 而聆听偶次谐波则会给人带来充分的愉悦感 。 乐理中同样存在和弦一说 , 恰到好处的和弦也能让人心旷神怡 , 或许把这种谐波失真当做和弦看待也未尝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