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ee|站在海外视角重新理解出海,全球化赢家为何能赢?

出海,一个很旧又很新的概念。
说它旧,是因为“走出去”很久以前就是国内品牌的一条生存之道,也是不少企业第二增长动力的发动机,比如“非洲手机之王”传音自2006年起就只专注海外新兴市场。
说它新,是因为面向广域市场,出海的思维始终面临着变化,比如疫情后跨境电商里独立站、DTC的思潮越发兴盛,原本专注亚马逊等B2C平台的商家们开始一鱼多吃。
出海这件事总是能让品牌们各出奇招,无论国内还是海外的品牌,对待“走出去”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而这种经验,足够再养活一大批后来者。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不同的中国品牌,有着不同的出海方式,这与行业特性息息相关。
在早期市场,商业贸易和货物流转承包了出海概念。而当互联网时代来临,供应链建设更完善,全球商品市场发展出现明显的地区差异后,企业出海的方式也出现了分化。
具体来看,在不同的维度上,企业和品牌的出海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资金出海VS产品出海
资金出海与产品出海,顾名思义,前者是通过“买遍全球”延伸自己的业务触角,最知名的或许要数腾讯的对外投资,Riot、Epic、Supercell、育碧、蓝洞等全球游戏玩家耳熟能详的开发商背后都有腾讯的影子。通过融资或者股权投资扩大自己的业务连接,是成熟企业的常用方式,也有助于弥补自己全球化的不足。
shopee|站在海外视角重新理解出海,全球化赢家为何能赢?
文章插图
另一派选择以产品在海外市场博出位的玩家面临的竞争更激烈,但也能为技术实力、运营水平等争得历练机会。Tik Tok当属出海产品的成功典范,除此之外,雅乐科技的Yalla在中东语音社交产品中脱颖而出,万兴科技凭借旗下剪辑等工具产品的简单易用同样在海外活得滋润。
2.由内自外VS专注海外
本土品牌和产品往往有着成本、易用性等层面的诸多优势,所以在国内建立良好的产品体系后走出去,一直是一条开放的路径。从早年的义乌小商品到如今各种品牌的全球化布局都是例证。家电企业海尔集团在国内执行全品类策略,在国外注重培育核心品牌,截止2020年末,海尔智家海外市场收入1013.52亿元,占总营收比重几乎和国内市场持平。
同时,还有另一批玩家选择将国内成熟的优势和打法赋予国外市场,直接将海外作为主阵地。比如自2016年以来在国外爆发式增长的服饰品牌Shein,借助国内优势供应链和设计师打造快时尚产品;非洲手机霸主传音,一心一意深耕国外市场。
对供应链成熟度高的制造业企业而言,这不失为一种对国外市场的“降维打击”。甚至还有先锚定国外市场,错开国内极度激烈的竞争,等到市场份额稳定后再转回国内的例子。
3.打包业务VS自建平台
在出海过程中,还有一种差异是有的品牌是只输出一系列的业务和产品,有的却是在当地建立平台,再吸纳从业者入驻。
电商是最典型的领域,亚马逊上诸多中国大卖家都是选择依托国外成熟平台发展的例子,而阿里出海后,速卖通、东南亚的lazada等一系列平台被建设或改造,而阿里则转向提供商家服务。
shopee|站在海外视角重新理解出海,全球化赢家为何能赢?
文章插图
商业模式的变革不会停止,出海差异化的趋势还会进一步细化。尽管大家出海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宏观背景共性都类似。对于不同行业、属性的品牌来讲,在宏观的优势之上优化核心战略布局是必经之路。
为此,拆解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变得尤为重要,它们的策略或许能够解释,在千差万别的市场里,如何找到竞争的决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