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这届互联网,为何热衷改Logo?( 二 )


不仅如此 , Logo越抽象 , 可联想元素更多 , 指代的内涵反而越丰富 。
转转新Logo中 , 熊耳与熊头组成的圆形图案 , 又像是卫星轨道 , 体现出循环往复的概念;Logo中间位置呈现37度倾斜的“Z” , 既像转转质检报告的印章 , 又是转转汉语拼音的首字母 , 还是英文单词“NEW”的首字母 , 代表全新的二手生活方式 。
Logo简化的风潮 , 其实也与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息息相关 。
过去的Logo , 被印刷在产品包装上 , 或者出现在户外广告牌、电视广告里 。 如今 , 智能手机成为品牌与用户互动的主场 , 要在更小的屏幕里 , 清晰呈现细节和全貌 , Logo必须简化 。
而且 , 品牌如今经常会使用动态Logo , 与用户进行轻量交互 , 抽象简约的Logo , 在交互方式上受限更少 , 呈现方式也更为多元 。

Logo升级的第二个共性 , 体现在策略上——有继承也有创新 , 如此一来 , 新Logo的新人设 , 才更容易被认知、被接受 。
所谓的继承 , 比如苹果总共有七版Logo , 后六版的基本形象 , 都是“咬了一口的苹果” 。
此前支付宝、阿里巴巴、腾讯升级Logo , 通常仅仅调整颜色或者字号 。 而小米大张旗鼓 , 更换Logo , 也仅仅是把外框的方型调整为圆形 , 甚至招致不少网友调侃 , “花了200万 , 设计了个寂寞” 。
再看转转 , 其新Logo也继续保持了“熊”的形象 , 以及红色的主色调 。
为何公司在升级Logo时 , 如此谨小慎微呢?
原因也很简单——公司品牌已经相对成熟 , 旧Logo也有着广泛的大众认知度 , 彻底改头换面 , 会导致公众二次认知成本太高 , 而“一脉相承”的过渡 , 则为大众带来熟悉感和亲切感 , 易于被认知和接受 。
彻底改头换面的Logo , 也不乏诸多翻车案例 。
比如Gap , 2010年花费百万美金更换的全新Logo , 与旧Logo毫无相似之处 , 遭到大批粉丝口诛笔伐 , 六天之后 , 品牌不得不用回旧Logo;
不独有偶 , 黑人牙膏改名好来 , 也让老用户大为光火 , 原本独特的品牌符号也归于平庸 。
其三 , 在风格上 , Logo升级既要迁就年轻人口味 , 也要符合当下的大众主流审美 。
比如 , 刚刚被马斯克收入麾下的推特 , 其早期的Logo , 是一只耷拉翅膀的蓝白小鸟 , 线条硬朗 , 不够灵动 , 而其新Logo的小鸟 , 展开双翼正在飞行 , 更为动态年轻 。
再以转转为例 , 其80后、85后、90后、95后、00后用户占比已达九成 。
投年轻人所好 , 转转的全新Logo , 试图传递大胆热情、打破偏见的品牌个性 , 与其“二手拯救世界(Save the money , Save the world)”的热血Slogan基调一致;特意选址北京环球影城召开发布会 , 也是此种考量;而在具体的设计风格上 , 保持憨厚甚至有些萌萌哒的小熊形象 , 相当灵动活泼、充满童真 , 也符合年轻人口味 。

综上 , Logo升级 , 并非简单的面子工程 , 既映照了审美变迁 , 也要踏浪技术风潮 , 同时也要顺应人性 , 拿捏大众心理 。
Logo升级 , 多重考量
品牌在升级Logo的时机选择上 , 也是所见所为略同——通常选择业务上升期、扩张期、转型期等重大临界点 。
这也不难理解 。
Logo升级 , 看起来是一项“锦上添花”的可选题 , 短期都是投入 , 长期才见回报 。 如乔布斯所言 , 可能要“耗时十年” , 因此 , 唯有上升期的公司 , 才会着眼长远来“答题” 。
而从必要上来说 , 当公司业务重大变化时 , 导致原有Logo不能很好承载 , 所以才需要升级 。
2011年 , 星巴克更新Logo时 , 去掉了“coffee”字样 , 是因为 , 星巴克渴望在咖啡产品线之外 , 拓展新营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