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汇聚了各类要素资源|“三大平台”助力创新创业从“0”到“1”——打造“创业芜优”之城政策解读之二

城市汇聚了各类要素资源 , 是创新创业的"火车头"和"培养器" 。 如何把要素"盘活" , 让资源变成"资本" , 让劳动者想创业、敢创业?对打造创业型城市的芜湖来说 , 是一道必答题 。
在《关于打造"创业芜优"之城的意见》中 , 芜湖给出了一个充满"新"字内涵的答案——三大平台引创业 。
城市汇聚了各类要素资源|“三大平台”助力创新创业从“0”到“1”——打造“创业芜优”之城政策解读之二
文章图片
打造新经济发展平台 。 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智能家电、数字创意等十大新兴产业领域 , 依托奇瑞汽车、空港集团、旷视科技等优势企业 , 瞄准工业互联网、共享经济、绿色经济、消费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 , 加快打造中国"视谷"、人工智能城市实验先行区等新经济平台 , 大力推动产业链向供应链和消费链两端延伸 。 实施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 , 加快建立"初创—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 实行"一企一策" , 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 做实做强"后备库" , 引导培育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 深化与海尔卡奥斯等国内领先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合作 , 鼓励海螺、奇瑞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 , 成立芜湖市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 , 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 。 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新认定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分别给予300万元、100万元支持 。 对在我市落户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商 , 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超过1亿元的 , 一次性给予500万元奖补 。 到2023年 , 引进2-3个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 力争培育2个工业互联网平台 , 10个左右特色鲜明的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
打造科创策源平台 。 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牵引作用和筑基作用,鼓励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研发 , 进一步打通产学研用通道 , 为打造创业之城注入源动力 。 支持国家(省)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 , 单个项目最高奖励400万元 。 加快以埃夫特为核心的工业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建设 , 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战新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 积极加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路演中心联合体 , 加快推动科研成果在芜落地转化和推广应用 。 赋予科研人员一定比例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 , 激发职务发明人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 。 高校、科研院所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 , 可按不低于70%的比例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 。 对企业购买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先进技术成果在芜转化、产业化的 , 按其实际支付额给予10%的补助 , 单个法人企业年度最高补助可达100万元 。
城市汇聚了各类要素资源|“三大平台”助力创新创业从“0”到“1”——打造“创业芜优”之城政策解读之二
文章图片
打造双创承载平台 。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 , 汇聚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力量 , 挖掘益新面粉厂、老船厂、扁担河、天子港、安徽工程大学等各县市区优质资源 , 建设不少于300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放大中邮科技物流装备智创园区、国家级综合性高端装备创新研制基地等高能级载体示范带动效应 , 鼓励海螺、美的等大企业建设内部孵化平台 , 开放技术、资本、市场等内部资源 , 采取内生孵化、外延孵化和协同孵化的方式培育出更多创新创业团队、中小微企业 。 构建融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社区于一体的双创承载平台体系 , 对认定为市级创新创业承载基地(以下简称市级基地)的各类孵化平台 , 每年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分别给予30万元-100万元的绩效奖补 , 同一基地累计享受总额最高可达500万元 。 对入驻市级基地的创业实体 , 给予为期3年、每年最高10万元的场租、物业费、水电费补贴 。 市级基地通过孵化服务将创业实体成功转化为出园企业 , 经审核认定后按每户2万元给予基地孵化奖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