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碧桂园建筑机器人出道 智能建造开启实战模式( 二 )


凤桐花园项目负责人陈卫伦主抓机器人应用施工领域工作,“我们通过人机协作,将机器人应用在佛山凤桐花园项目进行落地,使之参与到真正的作业工序中;在应用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会立刻反馈给研发团队,不断完善机器人性能。”
由于工地的环境复杂多变,陈卫伦向和讯介绍道,一开始实际作业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工作效率比较低,通过后期不断更新,如优化机器硬件结构,升级软件等手段促进机器人升级迭代。 “就像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一样,特别有成就感”。目前,博智林的研发人员都是在碧桂园的标准户型进行测试,假如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他们需要拿到图纸,通过深化图纸与BIM建模,重新规划操作路径,使之完成自动作业。
BIM,全称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翻译过来就是建筑信息模型。它的主要作用是,以BIM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建立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产业互联网平台。这个平台的最大好处是“打通”,打通后,业务和管理就能实现协同性。
博智林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建立全产业链统一的标准化体系,打通建筑产业生态链,实现产业链业务高效协同,实现各方数据统一管理。
智能建造让工地更安全
一个令大众好奇的问题是:人和机器人相比,差别到底在哪儿?我们以博智林的试点项目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今年2月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同意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的函》,确定全国7个项目开展智能建造试点工作,其中佛山顺德凤桐花园项目位列其中。
建筑|碧桂园建筑机器人出道 智能建造开启实战模式
文章插图

智能随动式布料机在作业
这是博智林建筑机器人首个商业应用项目,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真正引入建筑机器人且批量应用于工程建造过程的试点项目。凤桐花园项目现已开展了建筑机器人应用的多项试点,实现首次完成机器人参与示范区建造、首次建立机器人调度中心、首次跑通修整类机器人施工模式等多项尝试。
对于建筑机器人应用带来的影响,陈卫伦感受颇深:
第一、现场更好管理了:以前是管工人,现在是管机器,工人来自五湖四海,有时候农忙季节回家收麦子,耽误工期,对现场影响比较大,但现在机器不一样,机器只需要充电,充完电就可以直接作业。
第二、危险减少了:工程作业生产会存在很多危险源,比如说室内喷涂作业产生的油漆粉尘会对工人的健康产生较大伤害,而现在换成机器作业,这方面的影响就减小了,或者说基本上就没有了。再如,以前外墙的作业,是挂一个吊篮,人在吊篮里作业,遇到大风天停止作业,但偶尔有风刮过来,它就会摇起来,很危险。现在使用机器人后,人不用吊在高空进行危险作业,减小了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
陈卫伦透露,人工与机器协作,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等到完全适应后,发现还是机器效率高,且机器可承担繁杂重体力的工序,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工作强度。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263947亿元,其中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9.5亿平方米。而建筑机器人这一赛道,目前国内鲜有企业入局。碧桂园先人一步,意味着未来在核心科技掌控、行业标准制定、市场份额抢跑等多个维度,都将占据先发优势。可以预见,在这个万亿级的市场,建筑机器人等高科技的引入将重塑房地产行业发展格局。
【 建筑|碧桂园建筑机器人出道 智能建造开启实战模式】和讯 苗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