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彼迎|平安健康困在盈利难题,互联网医疗还有什么路可走?( 二 )


业内人士对此评价到 , 这份自2018年《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三大文件出台以来国家卫健委针对互联网诊疗发布的首个细则文件 , “监管”二字体现充分 。 尽管文件仍处于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 但正式生效后或将在很大程度上重塑整个行业 。
02丨B端是“解药”?
放在互联网医疗大产业中 , 除了早期布局的微医、丁香园等垂类互联网医疗平台 , 腾讯、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也在近两年加大了对医疗板块的倾注 , 还有来自不同细分领域的香雪制药、东软熙康等企业 , 甚至是在更广阔的海外市场的Teladoc、Amwell 。 但就综合实力和想象空间而言 , 平安健康始终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 尽管目前这家头部企业仍未打破盈利“魔咒”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无论是从母体的资源支持 , 还是自身战略的调整 , 平安健康都在不断做出尝试 。
-   2014年底产品启动公测;
-   2015年第一季度末注册用户达500万人、日均咨询量达3万人次 , 同年4月21日以“平安好医生”的名称正式上线;
-   2018年5月4日港交所上市;
-   2021年1月27日的“平安好医生”APP更名为“平安健康”;
-2021年10月22日 , 董事会主席兼CEO方蔚豪在“2021投资者开放日”披露平安健康业务实践成果及深化战略2.0的规划 , 宣布将聚焦B2C用户 , 打造家庭医生会员制 , 不断完善O2O服务 。
可以看出 , 平安健康创立之处便定位于用户随身的“移动医生” , 以医生资源为核心 , 提供实时咨询和健康管理服务 。 此后 , 在一次次战略调整中 , 平安健康也将专注点由C端转型至B2C , 致力于开拓并连接B端市场 , 完善医疗产业链中供给方与支付方之间的桥梁 。
也就是说 , C端也好、B2C也罢 , 平安健康的模式几乎看成:用家庭医生串接起用户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 帮助连接线上线下服务 , 来解决线上、线下的服务断层 。

但从客观角度来看 , 国内私人医生的发展步伐一直无法真正加速的核心问题 , 除了医疗资源的供给端、需求端存在巨大落差 , 进而影响到整个医疗产业和私人医生市场的突破之外 , 还有就是医生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化:
首先 , 国内全科医生培养体系尚未完善建立 , 尽管新中产的快速崛起带到了市场需求的迅猛提升 , 然而从规模上讲 , 私人医生的供给量还存在着极大的缺口;
其次 , 优质的医师资源大多集中在三甲医院 , 传统渠道和策略很难去链接到全国的优秀医生;基层医院的整体竞争力和三甲医院或城市医院相差太大;
最后 , 基于上述一点 , 病人对基层医院存在着极大的不信任 , 很多病人宁愿多花时间多花费用去城市的大医院进行就诊 , 也不愿意选择基层医院 。
互联网+技术+医疗给上述这些“痛点”带来了一定的解决方案 。 因此 , 全球金融集团麦格理在2019年某份研报中有着这样预测:预计平安好医生的收入将在2018-2021年实现51%的年复合增长率 , 并首次给予平安好医生“优于大市”的评级 , 当时给出的目标价为65港元/股 。
或许对技术应用、医师资质有着极为严格限定《意见稿》可以在长期角度上 , 有效避免诊疗过程中可能发出现的种种风险 , 让诊疗回归到科学性;但事实上 , 这确实会给那些技术见长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不小的商业打击 。 不止平安健康 , 相关企业皆如是 。
03丨从何处来 , 往何处去
与其他互联网双创领域一样 , 流量终究是流量 , 变现是绕不开的话题 。 只不过 , 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地方在于 , 医疗的主导权始终是紧握在政府和公立医院手上 。 十数年前 , 公立医院最想解决的问题就是IT系统改造 , 医院当中很少有这样的人力能够完成“内核”升级的事情 , 正如企业名称一样 , 挂号网(即现在的微医)想要做的就是解决普通民众“挂号”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