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开盘即破发,微创机器人能否撑起近400亿港元的市值?( 二 )


目前,微创机器人旗下三款旗舰产品即图迈、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以及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均已被纳入国家药监局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除图迈外,中国仅有两款腔镜手术机器人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图迈为首款由中国企业开发并已完成注册临床试验的四臂腔镜手术机器人。
据悉,微创医疗机器人的核心产品图迈直接对标达芬奇,图迈已经代表了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最高水平,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的腔镜机器人。值得一提的是,微创医疗机器人曾“挖走”了达芬奇的高管,其首席商务官刘雨就是原达芬奇机器人大中华区销售负责人。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美国品牌Intuitive Surgical是医疗机器人行业的龙头,其主打产品达芬奇几乎垄断了国内的窥镜类手术机器人,在对外竞争层面,行业龙头达芬奇早在2000年就走向了商业化,而微创医疗机器人的图迈图腔镜机器人上市最快要等到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
对标达芬奇,微创机器人的把握有多少?目前来看,图迈仅能应用于泌尿外科手术,而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早已经将应用范围拓展至妇科、胸科、以及普外科等方面。对于微创医疗机器人而言,想成为中国版的“达芬奇”,依然前路漫漫。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尽管中国市场对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的需求强劲,但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达芬奇Xi及达芬奇Si手术系统是仅有的由国家药监局批准注册的腔镜手术机器人且在中国所有三级甲等医院中使用的比例不足10%,原因在于其售价昂贵。
引进一套达芬奇的手术操作平台动辄逾千万元,单次手术耗材一套则达到2至4万元。这也给国产手术机器人提供了新的思路,达芬奇机器人的定价偏向高端产品价位,而微创机器人偏向中端,在未来有望以更高的性价比进行国产代替。
研发高零收入,能否延续“微创系”神话?资料显示,手术机器人需要不断地进行研发投入,所以微创医疗机器人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也在逐年攀升。
2019年、2020年及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三个月,公司的研发成本分别为人民币0.619亿元、1.354亿元以及0.901亿元,分别占经营开支总额的85.3%、82.1%、75.5%。预计公司的研发成本还将随着未来在研产品的研发活动增加而增加。
而在招股书中,微创医疗机器人也提到,公司历史上未获得收入,并且亏损在持续扩大。未来,微创机器人的创收能力和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功开发、获证及商业化在研产品的能力。
招股书数据显示,公司在2019年、2020年的亏损为6980万、2.09亿元,今年首季度亏损约1.148亿元。虽然公司的核心产品图迈已经完成了临床试验,但最快也要等到明年一季度才可以获批上市,摆脱亏损困境依然任重道远。
作为微创医疗拆分上市的“第三子”,微创机器人被市场予以厚望。背靠微创医疗集团旗下骨科、心脑血管等领域的口碑和渠道优势,微创医疗机器人得以更迅速的切入行业。
据悉,这并不是微创医疗首次采用拆分上市打法。近两年来,趁着IPO热潮,微创医疗加快拆分上市募资,于2019年和2021年分别拆分心脉医疗、心通医疗,两者都分别在上交所科创板、港交所主板上市,微创医疗机器人是第三家。
2019年7月,心脉医疗在上海科创板登录,业绩保持着高增长,如今市值已超过160亿元。IPO首日遭遇破发的微创机器人,能延续“微创系”的神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