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产业观察 | 京造独立,这一次京东又要靠供应链破局?


【京东|产业观察 | 京造独立,这一次京东又要靠供应链破局?】近日有媒体消息称 , 京东京造已经独立成为事业群 , 成为独立的业务单元 , 和京东零售同处一个级别 , 负责人为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自有品牌业务负责人王笑松 。
京东早在2015年就尝试做自有品牌 , 但一路磕磕绊绊 , 最先成立的是垂直在居家生活品类的佳佰 。 但自有品牌业务正式成立是在2018年 , 京东京造诞生 , 对标网易严选和米家有品 , 覆盖全品类 。
2019年 , 随着京东打下沉市场战略的提出 , 服务3-6线城市的量贩装生活必需品平台惠寻成立 。 2020年以来 , 京东又成立了一波新的自有品牌 , 更加垂直细分 , 风味坐标聚焦生鲜 , LATIT聚焦运动装备 , 京萌切宠物细分市场 , 关注“精选好物”的千寻也在今年3月正式对外招商 。
对于京造 , 根据36氪当时的报道 , 此项目从2017年9月启动 , 由上海一支20-30人的团队负责 , 提供精选、高性价比和有调性的产品 。 该项目不属于京东商城的特定事业群 , 而是在CMO体系之下 。
京东京造主要针对中产群体 , 产品有两个定位 , 一个是“高端产品的大众化” , 另一条路线是“大众产品的品质化” 。 高端产品大众化针对市面上实用但价格比较高的品类 , 保留其核心功能 , 推出性价比高版本的产品 , 比如吸尘器、洁面仪等;而大众产品品质化 , 则是锚定市面上司空见惯的商品 , 提供高质量版本 , 比如牛仔裤、书包、拉杆箱等 。
和社区团购业务一样 , 2018年1月开始做自有品牌的京东 , 相比网易严选、米家有品等最早一批入局的选手慢了一拍 , 但京东在这件事上依然很有优势 。
作为零售商 , 京东多年积累下的渠道优势 , 使其无论在用户忠诚度、筛选品类能力还是流量层面 , 都非零售平台可比拟 。 基础建设层面 , 京东的重资产模式也让其在仓储和物流碾压对手 。
2017年底 , 网易严选副总裁肖南华对外表示 , 网易严选70%的订单都是京东物流配送的 。 另外 , 京东的用户群体注重产品品质和购买效率 , 这一点和京造的用户群体基本吻合 , 用户客群能够复用 。
几乎是前后脚 , 2018年9月 , 阿里在淘宝内部启动了C2M项目 , 聚焦产业带商家 。 2018年12月 , 拼多多也全面布局C2M模式 , 启动新品牌计划 。
淘宝、拼多多的C2M业务 , 瞄准的都是价格敏感型人群 , 走高性价比路线 。 2019年10月 , 京东派出打3-6线的另一个自有品牌“惠寻”迎战 , 京造依然沿袭原来的路线 。
事实证明 , 京造这盘棋似乎还可以 。
2020年1月 , 在京东“登峰造极”首届合作伙伴大会上 , 京造业务部总经理汤恒晟表示 , 自2018年1月上线以来 , 京造已经从8个品类、50个SKU , 发展到目前涵盖了居家、数码电器、服饰、出行、食品饮料与个护美妆等共25个分类、8000个SKU , 其中80%-85%的商品都是上线一次成功 , 京造2019年Q4的商品成交件数是2018年Q1的80倍 , 线下覆盖全国386个城市的2500家门店 。
2020年7月 , 百年供应链集团利丰接受京东战略投资1亿美元 , 与京东合作 , 针对中国国内市场的自有品牌计划发展业务 。 利丰是很多国际品牌、零售巨头和自有品牌“背后的推手” , 业务横跨全球40多个国家 , 覆盖超过1万多家工厂 。
“零售氪星球”曾评价 , 这或许是京东作为一个电商平台发力自有品牌的标志性时刻 。 利丰集团COO朱为众评价 , 自有品牌是过去30年欧美零售商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 , COSTCO、ALDI、沃尔玛、山姆会员店、麦德龙等案例比比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