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在互联网最隐秘的角落,有一群点击工

【Facebook|在互联网最隐秘的角落,有一群点击工】Facebook|在互联网最隐秘的角落,有一群点击工

文章图片


互联网世界 , 有一群隐秘的工人 。
他们躲在社交媒体创造的巨量内容之后——平均每分钟 , 世界最大视频分享平台就会上传69万小时的视频、世界最大社交媒体“脸书”有24万多张图像被分享(引自云软件公司DOMO最新发布的Data Never Sleeps 9.0报告) 。
每天 , 数百万人不分国度、不分昼夜地擦拭我们的线上世界 , 处理点赞、评论、话题刷屏、流量“爆款”等一系列事务 , 但我们对此几乎一无所知 。
这群人重复着简单、枯燥的工作 , 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点击工人” , 别称则有“鉴黄师”“数据工”“投饵人”等 。
不被看见的人群
艺术家马丁·勒·舍瓦利耶是在报刊、网络上发现这群点击工人的 。 他们在网络世界无处不在 , 但在现实中却近乎“隐形” , 绝大多数人都在几平方米的房间里工作 。
为此 , 马丁拍摄的电影《点击工人》(Clickworkers)中 , 没有一个人露脸 , 一个房间就代表一个人物——这是对点击工人身份的巧妙隐喻 。
“叮”一声 , 来任务了 。 李莉不管手头正在忙什么——给孩子喂奶或半夜睡觉 , 她都要第一时间赶到电脑前 。 她需要在几分钟内处理一批任务 , 否则 , 她很可能失去这份工作 。
这份工作要求随时随地响应 。 许多跟李莉一样的点击工 , 都会将闹钟定在半夜起床 。 夜里干活 , 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 。
处理的工作并不复杂 , 但一定要细致 。 李莉通常会在网上创建一堆小号 , 以便批量出售“粉丝量” 。 有时 , 她也会出售观看量等 , “点开一段视频 , 停几秒 , 然后关掉”——她重复过无数遍这样的动作 , 但她从来不看这些视频 。
很多时候 , 点击工人不知道这些工作的真正用途 , 甚至不清楚别人为什么要找他们 。 他们只是流水线的一环 , 把最简单的动作重复、重复 , 再重复 。
其他类型的点击工人 , 正如电影《点击工人》描述的角色那样:标签员负责给一系列图片贴上诸如色情、暴力、恐怖主义等标签 , 以便它们被进一步审核 , 最终决定它们“删除或保留”;数据工往往有一个小团队 , 通常一个人管理好几百个账户 , 他们批量销售点赞量、观看量 , 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点赞;转录员负责将所有的视频、音频乃至账单等 , 转成书面文字;数据标注师则专门训练人工智能 。
尤为特别的 , 是评论员这个角色 。 他们经常闷在家里 , 想象自己从没去过的餐厅、酒店、旅游目的地 。 任务里的名词总是换来换去 , 但他们评论的话术基本不必更换 , 必须是正向的 , 如“味道超正”“特别舒服”“太赞了”……
总而言之 , 这些工作都相对简单、重复且枯燥 。 但矛盾的是 , 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 简称ILO)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 , 这些点击工人通常有着相当不错的教育背景——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有学士学位 , 五分之一的人拥有研究生学位 , 往往熟练掌握至少两国语言 。
在中国 , 不少名校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会把内容审查员等岗位当成挤进“大厂”的敲门砖 。
但事实上 , ILO报告指出 , 很多点击工人往往服务于第三方外包公司 , 更像临时工 , 享受不了公司的任何福利保障 。
他们一天要工作十几二十个小时 , 一周至少工作6天 , 却拿着很低的薪水 。 国外的点击工平均时薪为4.43美元 , 大多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在国内 , 这些人月薪大多是五六千元——对比他们的工作量 , 算不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