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中国年轻科学家,决定去太空挖矿( 二 )
首先 , 小行星采矿的概念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 。
1971年 , NASA就开始发起关于太空采矿的研究 。 2005年11月 , 日本发射的隼鸟号航天器据说降落在了小行星上 , 并在收集1000克小行星颗粒状物质样本后 , 于2010年6月返回地球 。
于是 , 从那时候开始 , “走 , 去太空挖矿 , 为地球造福!”的商业营销机器便开始缓慢运转起来 。
大量关于太空挖矿的创业公司冒了出来 。 譬如 , 最有名的 , 便是成立于2009年的太空资源探索公司PlanetaryResources 。
在它的投资人名单上 , 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与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排在最前面 。
文章图片
在2016年就颁布太空资源法 , 非常支持太空开发的欧洲小国卢森堡赠予PlanetaryResources大约1300万欧元(左边二位为卢森堡王储 , 右一为PlanetaryResources首席执行官ChrisLewicki
而前多伦多大学空间飞行实验室项目经理格兰特·博宁则成立了小行星挖矿公司DeepSpaceIndustries 。
此外 , 还有TransAstraCorporation、AtenEngineering以及AsteroidMiningCorporation等一连串名声没前两者大的“小行星数据收集与挖矿服务商”陆续成立 。
大家的商业模式几乎是统一的 , 而且看起来没有逻辑错误 。 甚至有着“达则兼济天下、拯救地球”的英雄主义色彩:
人类文明的下一步必然是向太空扩张 。 地球对于不断增长的人口来说太小了 , 我们在有限的资源上挣扎 。 为了长期生存 , 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多星球、太空飞行的物种 , 尽最大努力去开拓太空资源 。
而游走在地球周围的小行星们 , 除了储存大量的水 , 还有铂金等贵重金属 。 水被用来做火箭助推剂 , 而铂金则最好能运回地球 , 毕竟这是一种制造氢燃料电池的关键催化剂 。
而南非和墨西哥的两大铂金矿诞生的原因之一 , 就是恰恰享受过陨石“砸”下来的殊荣 。
听起来是一个极为相似的故事 。
然而不幸的是 , 正是这个逻辑没有大问题的商业模式 , 十几年过去 , 不仅没有一家企业找到合适的小行星并采到矿 , 甚至是连第一步——对小行星的勘察工作 , 都没迈出去 。
原因就在于 , 每一个执行细节 , 都是巨大的技术挑战 。
举三个最可想象的例子 。 首先 , 便是时间问题 。
NASA在2016年9月发射的探测器OSIRIS-REx , 直到2020年10月才着陆到一个名叫101955Bennu的近地小行星上成功采集了样本 , 而返回时间为2023年 。 整个周期达8年的任务 , 斥资近10亿美元 。
第二 , 在太空中 , 提取水资源和矿物资源 , 意味着你需要在太空中建立庞大的基础设施来提炼水和矿石(你不会以为直接把行星拖到地球上吧) 。 粗略计算 , 不如参考地面一座钢厂的造价?成本可想而知 。
有趣的是 , 从2010年日本準鸟号收集行星颗粒的相关记录来看 , 其实探测器并与行星并没有精准对接 。 后者在按照自己速度运转的情况下 , 飞船仅仅是在附近翻滚过程中让一些灰尘“漂”了进去 。
第三 , 到底是谁来买单的问题 。 虽然包括美国、英国、日本以及欧盟部分国家都曾向一些行星资源创业公司捐赠数千万美元的款项 , 但那时候 , 并没有国家或机构真正愿意付诸一个过于遥远的行动 。
文章图片
画家笔下的準鸟号
后来的商业故事 , 很多天文与航天爱好者再清楚不过:
有谷歌和维珍背书、名噪一时的PlanetaryResources在2019年倒闭;
DeepSpaceIndustries则在2018年被卖给了航天器推进与控制系统开发商BradfordSpace;
- 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地标 中国声谷冲刺5000亿产值
- 三星|试图挽回中国市场,国际大厂不断调价,从高端机皇跌到传统旗舰价
- 蓝思科技|苹果与34家中国供应商断绝合作,央视呼吁:尽快摆脱对苹果依赖
- 他是“中国氢弹之父”,他的名字曾绝密28年,他叫于敏
- 短信|关于5G消息,中国移动取得新进展,微信该做准备了
- 一个时代的结束!中国移动:10086 App将于1月30日起
- 传感器|称年轻,我们怎么做到经济自由?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瞧不起中国芯?芯片女神出手,30岁斩获国际大奖,让美国哑口无言
- 智能手机|全球第17位!App Annie报告:2021年中国人均每天用手机3.3小时
- 本周华为小米相继报出的新闻,让我看到中国科技公司未来发展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