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脑动脉瘤随时诱发中风? 黑科技加持不开颅巧“拆弹”( 三 )


临床发现 , 有些脑小血管病患者从年轻时便患有偏头痛 , 还有不少患者具有家族遗传史 。 这意味着尽管脑小血管病被认为与增龄有关 , 但“病根”可能早早埋下 , 草蛇灰线 , 伏行多年 。
“目前我国脑小血管病患病人群的诊断和治疗应该立足于本国患者的情况 , 而不能照搬国外诊疗方案 。 ”王文志表示 , 目前国外报告的女性患者较多 , 而国内临床报告的男性患者稍多 , 在年龄上 , 中国患者平均年龄比北美患者小5岁 。 王文志指出 , 我国脑小血管病的诊疗要选准突破点 , 争取条件建立社群队列研究 , 摸清我国患者发病规律 , 从而为患者早防早治、提前“保卫大脑”提供指引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脑病中心常务副主任陆正齐教授指出 , 确诊脑小血管病的关键是影像学检查 , 首先进行MRA(磁共振血管成像)了解血管堵塞情况 , 接着进行SWI(磁敏感加权成像)了解有无血管出血 , 进行ASL(非对比剂增强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了解动脉灌注情况 , 再做FLAI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来了解脑白质受损情况 。 颈部CTA、颈部血管彩超、心脏超声等可用来排除房颤等心脏病变对脑小血管病的影响 。 此外 , 要评估步态的异常 , 评估患者有无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 。
房颤引发中风
罪魁祸首是左心耳血栓
今年85岁的叶婆婆自2011年第一次中风后 , 又经历了前后四次中风 。 虽然每次中风后治疗及时 , 她都得到了较好的恢复 , 但反复中风、常年服用多种药物 , 让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她反复中风?
2019年 , 叶婆婆因胸痛、气促再次入院治疗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陈爱兰为她详细检查 , 发现她患有房颤 , 而且已在左心耳形成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血栓 。 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分析表明 , 房颤导致卒中的心源性血栓90%以上来源于左心耳 , 一旦血栓从左心耳脱落随血液“跑”进大脑血管 , 便可能引发脑中风 。 根治房颤是最理想的方法 , 但由于每个人状况不同 , 仍有部分患者无法得到根治 。 而长期服用抗凝药物 , 难以避免因个体不同而产生的副作用 。
“我们建议房颤患者预防血栓 , 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左心耳封堵术 , 可一次性解决房颤患者的血栓管理 , 有效降低卒中风险 。 ”陈爱兰说 。 据悉 , 85岁的叶婆婆接受左心耳封堵术至今已有两年 , 两年来没再发生过中风 。
卒中并非老年人专利
很多人以为卒中是老年人年龄大动脉硬化才会得 。 其实 , 临床上年轻人发生卒中的例子并不罕见 。 “最近我们就接诊了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 , 平时身体蛮好的 , 当时是因突然一侧肢体无力、不能言语被送来急诊的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姬云翔介绍说 , 这位小伙子送到该院后 , 马上接受急诊救治 。 医生发现 , 他是因血栓脱落而造成了卒中 。
姬云翔指出 , 除了年龄、家族遗传等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 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脏病、血脂异常、酗酒、缺乏体力活动、颈动脉狭窄等都是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 他提醒 , 平时如果常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健忘、嗜睡、失眠、肢体麻木、疲乏无力、耳鸣、哈欠连天等症状 , 应引起警惕 , 尽早排查原因 。 因为这些症状可能跟卒中密切相关 。 如果突然出现面瘫、口角歪斜、肢体无力、言语不清 , 则应马上就医 , 莫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 。
莫忽视卒中后抑郁
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高庆春教授介绍 , 脑卒中不仅可导致运动、感觉障碍 , 也可能导致高级神经功能和情绪障碍 。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 卒中后抑郁在卒中后5年内的综合发生率为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