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入驻短视频平台……( 二 )


“寂寞赛道”越发热闹
根据抖音10月13日发布的相关报告 , 目前平台覆盖高校已达1259所 , 其中 ,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的账号粉丝最高;在B站上 , 名师学者群体的总粉丝量级超过5500万 , 超过10万粉丝的近70位 ,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罗翔的粉丝量已超过1878万 , 为B站涨粉速度最快、也是目前全站粉丝量最高的“up主”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随着泛知识领域内容愈加受欢迎 , 越来越多的学者、院士开始尝试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知识科普 , 有的还将知识类内容与直播进行常态化融合 。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 人们渴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知识 , 资本则以极大热情挖掘流量入口 。
那么 , 这场“知识盛宴”的营养价值几何?
采访人员采访发现 , 学生高昂的热情很大程度上是“up主”教师们得以坚持的最大原因 。 一直使用课堂实录的宋浩 , 每期能够传到平台的视频都要录制4次-5次 。
“一定要把‘板书’的过程展现出来 , 这既是数学这门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 也是我授课的‘核心法宝’ 。 ”宋浩说 , 每次上课 , 他都要背着相机、三脚架和麦克风 , 录制的时候也是问题频出 , 有时学生碰到三脚架 , 麦克风出现问题等都会导致素材“报废” 。
但学生们的正向反馈让宋浩有很大的获得感 。 他向采访人员讲述了印象最深刻的一封站内私信:一个男生大学4年都没有通过数学课考试 , 重修数次依然不过 , 大四看到了宋浩的视频之后 , 他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学完了宋浩的所有视频 , 在毕业半年后通过了考试 , 拿到了学位证 , 并顺利找到了工作 。
此外 , 一些小众的学科知识走进大众视野 , 收获更多关注和喜爱 。 赵斌告诉采访人员 , 此前在“慕课”上传视频的主要原因 , 是他所在的专业每年招收的学生数量少 , 仅仅有几个人 , 或者十几个人 , 他感觉花费这么大心思准备的课 , 结果只有很少人听到 , 有一些浪费 。
于是 , 赵斌才萌生了制作视频让更多人看到的想法 。 在B站上 , 他上传自己的《景观生态学》等课程后 , 收到了粉丝的“催更”提醒 。 “新媒体时代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 发挥寓教于乐的特点 ,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 ”赵斌说 。
更多的平台用户认为 , 短视频与知识的结合 , 使得知识本身、知识传播者和接受者三方都获益颇多 。 “虽然我考不上复旦 , 但不耽误我当复旦老师的学生 。 ”类似的评论时常在B站出现;在抖音平台 , 越来越多的人获取了新知、增长了见识 。 统计显示 , 在过去一年的抖音视频评论中 , 虽然有111万次评论在问“怎么做” , 但也有136万次评论表示“学到了”;有86万次评论提到“看不懂” , 也有254万次评论表示“懂了” 。
最后 , 平台教学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师生交流模式 , 网络的独特氛围让学习这件事变得更加积极起来 。 采访人员在B站上看到 , 每每打开一个学习视频 , 都会看到开头与结尾满屏的“老师好”“谢谢老师”等弹幕 , 这已经成为B站用户“云上课”的基本礼仪 , 而“每节课”结束后 , 也总有用户自觉成为“课代表” , 在评论区整理总结内容要点或分享拓展相关知识 , 老师们也时常出没于评论区 , 点名表扬“课代表” , 讨论不同观点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蔡丹君说 , 她会在更新每期视频后 , 耐心看完所有的评论与弹幕 , 一一回复认真提问的私信 。 “与‘云学生’的互动 , 主要在于‘释惑’ 。 ”蔡丹君说 , “网络上大家身份不一 , 可能比任何一种课堂 , 都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做到‘有教无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