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电池:曾有两块干电池在180年间,驱动电铃敲了100多亿次?( 三 )


运行猜测
在人类历史上 , 对类似牛津电铃一样运行的永动机的猜测不是没有 , 可最终都被证明是不可能实现的 。
任何一个物体 , 如果没有外力的转化和干涉 , 那么这个物体必然会在之后的运动过程中因为能量的消散而逐渐停止运动 。 走近电池:曾有两块干电池在180年间,驱动电铃敲了100多亿次?
文章图片

牛津电铃同样如此 , 绝不可能永远的运动不变 , 虽然它暂时体现出来的特性近似永动 , 但这很有可能只是能量的损耗太少而已 。
在金属球的运动过程之中 , 干电池的电子也会逐渐消失不见 , 可这种损耗量太小 , 无法观测罢了 。 除此以外 , 任何一个物体的输出功率永远都会小于物体的输入功率 , 这基本上已经成为了所有科学家的共识 。
在输入转化的过程中 , 能量必定会有损耗 。 科学家们有理由相信 , 随着输入功率不断降低 , 牛津电铃必然会在未来的某天逐渐停止动作 。 唯一好奇的就是 , 这一天究竟会在什么时候到来 。 走近电池:曾有两块干电池在180年间,驱动电铃敲了100多亿次?
文章图片

在人类历史上 , 像这一类需要漫长时间去验证的问题还有很多 。 以物理学中十分著名的沥青滴落实验来看 , 人类为了证明沥青是粘性极高的液体 , 足足花费了近百年的时间 。
从1944年7月11日开始 , 一直到2013年7月11日 , 人类花费了将近七十年的时间 , 第一次拍摄到了沥青滴落的画面 。 而这一次 , 人类不知道又会在什么时候等到牛津电铃安静的时刻 。 走近电池:曾有两块干电池在180年间,驱动电铃敲了100多亿次?
文章图片

电池的发展
事实上 , 人们之所以会对牛津电池如此重视 , 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对牛津电池的分析了解到电池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 以我们人类现有的普通电池与核能电池为例 , 我们何尝不需要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电池?
假设随着时间的推移 , 人类能够研制出一种电池 , 让手机正常运转百年的时间而不需要充电 , 那必将会是对人类社会的又一次冲击 , 甚至改变人类现有的生活习惯 。
以近代人类的发展轨迹来看 , 电池在刚刚出现的半个世纪里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 这是可以接受的 , 可如果从19世纪到现在 , 人类还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 这就说明人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受到了限制 。 走近电池:曾有两块干电池在180年间,驱动电铃敲了100多亿次?
文章图片

如果能够解开牛津电铃的运行奥秘 , 或许我们就能打破这种限制 。 在未来未知的新型电池帮助下 , 科研人员进入一些危险的地区就不用为电池问题而担心 。
只要拥有充足的动力支持其他人类科技设备正常工作 , 人类的自然探索之路显然会走得更加轻松 。 除此以外 , 如何将核能电池“平民化“其实也是一个发展思路 。
当前人类拥有的核电池 , 几乎都用在了各种尖端的科学实验和设备之中 。 如果我们能够在保证核电池能量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 , 让它为普通人提供电力支持 , 那也同样意味着社会生活形态的进步 。 走近电池:曾有两块干电池在180年间,驱动电铃敲了100多亿次?
文章图片

结语
人类为什么能够成为地球食物链最顶端的存在?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类的智慧 。 可我们如果就此满足 , 那未免有些鼠目寸光了 。
要知道地外宇宙的精彩 , 绝对超过了地球千万倍 。 只有我们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 , 我们才会有可能见到这样的精彩 。
在使用手机的时候 , 我们每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忽略电池的重要性 。 可一旦没有了电池 , 手机的性能究竟有多么优秀还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