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电池:曾有两块干电池在180年间,驱动电铃敲了100多亿次?( 二 )

走近电池:曾有两块干电池在180年间,驱动电铃敲了100多亿次?
文章图片

当然 ,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之中 , 液体电池还是有机会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 如果在一个固定不需要变动的地方 , 放置一块容易充电的液体电池 , 那么它的优势就能让人类再次重视起来 。
毕竟这种电池虽然笨拙 , 但使用寿命普遍长于干电池 , 不需要人类浪费太多心思 。 其次就是核能电池 , 我们普通人见到这种电池的机会不大 , 一般都会用在尖端科技上面 。
这种电池通过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产生的巨大能量来生成电力 , 其储电能力和持久性都是普通电池不可比拟的 。 可也正因如此 , 高昂的制作成本足以让无数人望而却步 。
很多人曾经很疑惑美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射的“旅行者一号“太空探测器为什么直到今天依旧拥有足够的动力 , 原因之一就在于“核电池这”三个字 , 由此可见这种电池新性能的强悍 。 走近电池:曾有两块干电池在180年间,驱动电铃敲了100多亿次?
文章图片

特殊的电池
可事实上 , 除去核电池之外 , 人类对于电池的研究其实并没有取得太大的进步 。 从伏特电堆到如今我们每个人手中的手机电池 , 看似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 但这不过是一种错觉而已 。
早在19世纪下半叶 , 电池的样貌就已经和现如今的电池颇为相似 , 我们看到的电池 , 也不过是“优化“之后的电池 , 但并非算是”改变“了的电池 。
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 1946年2月14日 ,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 , 到今天不过是过去了八十年左右的时间 。
可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 相信大家都能看出来 。 再用电池与之进行对比 , 仅仅只是增加了可以循环利用这一点 , 几乎没有任何优势 。 走近电池:曾有两块干电池在180年间,驱动电铃敲了100多亿次?
文章图片

对于这个现状 , 科学家们一直都在想方设法地寻求突破 , 可惜一直没能找到任何可能性 。 好在英国的牛津大学中 , 为一个特殊电铃提供动力的两节干电池却给了科学家们信心 。
按照常理来说 , 这两节干电池早就应该失去了电力才对 。 可这两节干电池在180年的时间内已经驱动电铃敲响了100多亿次 , 电池电力却还是没有任何枯竭的现象 。
电铃构造的本身构造十分简单 , 就是将两个普通的铃铛和两个干电池串联在一起 , 驱动干电池中间一个直径4mm左右的金属球不断的敲击铃铛 , 让其循环往复的进行运动 。 走近电池:曾有两块干电池在180年间,驱动电铃敲了100多亿次?
文章图片

人们怎么也想不通 , 如此简单的构造 , 如此基础的电池 , 究竟凭什么能够为金属球提供这么长时间的动力 。 人们将这一电铃称之为牛津电铃 。 最开始的时候 , 将电铃买入的物理学家罗伯特·沃克并没有将其放在心上 。
他只是将其放在牛津大学克拉伦登的实验室旁边 。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 , 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这块电铃的存在 。 甚至为了避免铃铛氧化 , 还专门给它扣上了一个双层玻璃保护罩 。 走近电池:曾有两块干电池在180年间,驱动电铃敲了100多亿次?
文章图片

很多人十分疑惑 , 想要了解这个电铃 , 拆开不就好了?可问题是一旦拆开以后 , 谁也无法保证重新拼接的电铃是否还能具有“永动“的特性 。
也正因如此 , 至今无人知道牛津电铃的内部构造 , 科学家们也只能静静地等待牛津电铃最终停止运动 , 这样他们才有机会去观察 ,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电铃能够工作如此之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