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维|千亿运维的智能革命,下一个头部玩家在哪里?( 四 )


第三,IT运维人力成本的不同导致了中美企业间非常不同的智能化运维动力。中美两国企业选择智能化运维的动力不同,中国IT人员成本远低于美国,IT运维人员的成本也低于做系统架构和前端应用的开发工程师和算法工程师。笔者观察到,前几年很多大型企业通过自己招人或外包服务公司派人驻场服务等方式,解决IT运维的瓶颈问题。显然,这种方式在美国的可行性就比较低,只能通过不同类型的运维工具和平台来自动化的解决人力短缺的问题,所以这类美国厂商的收入增长都做得非常好。
不过,后疫情时代下,国内的企业们正在逐步消除这些智能运维软件成长的障碍。
疫情期间,笔者身边的国内五百强大客户们都感受过外来IT驻场人员没法进场干活的痛苦,也感受过突然切入线上化办公,新增数字化服务业务对原有IT体系的冲击。同时,国家层面在2020年、2021年持续强化数字化转型任务,大型央企、国企、政府部门都在持续加大投入。在经济增速放缓的现在,原来像房地产、金融机构等躺着赚钱的大巨头们也不得不选择数字化来驱动“失速的增长”。
未来持续的业务数字化转型已经是不可逆的大趋势,而作为数字化转型的稳定器,新一代运维平台建设和软件产品应用已经被身边很多五百强大客户们提上日程。可以预测的是,未来智能运维平台和系统工具在运维整体市场份额中将会持续提高。
那么,什么样的公司才能够成为中国版的Servicenow或者Datadog呢?
04谁会成为真正的头部玩家?由于中美两国的主要客群画像、数字化发展程度,订阅制商业模式的接受程度不同,笔者认为中国未来几年长出来的专业运维头部玩家可能和Servicenow、Datadog会不太一样。
第一,智能运维在中国目前很难SaaS。
国内的运维技术厂商目前基本还是以私有化部署的模式在销售,未来几年也比较难以SaaS提供服务。首先是用户客群间的差异,中国的中大型企业运维需求旺盛,却难以接受SaaS模式。况且SaaS目前典型的销售对象是中小客群,二者并非同一群人。
其次,运维监控内容涉及面广,运维工作流差别也很大。运维软件相较业务软件更为复杂,很难提供标化服务,加上国内企业DIY能力弱,大多数团队并不知道怎么使用模块化组件,需要厂商上门提供整体实施。
再者,国内外公有云的渗透率差别很大。目前国内的头部客户对上公有云仍然有很多顾虑,今年甚至出现部分地方政府让政企客户下公有云的情况,这也对SaaS化带来挑战。
但是,从目前身边大客户们的需求来看,同时支撑“云上云下"运维工作的混合云架构平台,有可能成为最终的一种主流部署方式,在这种混合模式下,服务的提供也会发生在远程+现场。形成平台和服务两者都同时远程+现场部署落地的模式。
第二,工具化路线并不太走得通。
大约在四五年前,国内出现了一批专门做APM的工具玩家。虽然大家的产品做得很好,但最终的商业化过程还是不可避免的陷入价格战,甚至出现0元中标的情况。最后,除了一个幸运儿在科创板开板早期上市,上市后表现也一般,其他要么转型,要么在发展期出现瓶颈,到现在还在挣扎。工具厂商做出来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必须要有先于对手一步切入市场的决心和能力,建立自身品牌知名度。
此外,运维的主流客户是中大型企业,一个工具供应商在中大客户的IT采购中的感知度并不高,很难形成深度粘性。在中国做运维,工具类的运维厂商很难成为市场上的大玩家,技术平台+服务型的公司才能站在运维主战场。
第三,做运维离不开服务,智能化帮助技术供应商提高服务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