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π型人才:互联网大厂「内卷」的解药( 二 )


“我不会 , 但可以学”的精神 , 成就了美团人 , 也成就了美团 。
22020年9月 , 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曾回到清华做了一场演讲 , 主题是“不设限的人生” 。
之后被广为流传的一个观点是:这个社会最稀缺的人才是什么?是“π型人才” 。 当一个人在两个领域里面有认知的时候 , 他产生的威力不只是1+1 , 是1后面加个0 。
当初和王兴开始创业 , 没有钱 , 雇不起优秀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 , 王慧文迫不得已自己一边学代码一边学产品 , 两个人都被迫搞成了“π型人才” , 正因如此 , 效率比同行快很多 。
从校内网、饭否再到美团 , 这是一群“π型人才”的打怪升级 。
当年的校内网、饭否时代 , 圈里的评价是 , 团队没什么核心竞争力 , 技术产品也不太行 。
到了2010年“千团大战” , 外界的评价则是 , 这个团队的产品技术能力很强 , 但王兴和王慧文性格内向 , 没有工作经验 , 也没管过大型团队 , 应该经营不了这种大规模线下团队的业务;
王兴挖来干嘉伟 , 搭建起地推铁军 。 2014年美团外卖上线 , 外界评价 , 美团这个公司的产品技术和销售团队管理都非常强 。 这一年 , 线下销售团队的管理能力竟成了美团的核心竞争力 。
而王慧文与美团的故事 , 也是一段“不设限的人生” 。 王兴思考战略 , 王慧文负责落地 。 从团购、外卖到网约车 , 都是他带队打下的江山 。
这很符合王慧文的性格 , 他喜欢从0到1的快感 。
团购格局在2012年趋于稳定 , 外卖进入王慧文的射程范围 。 他拉上当时的美团外卖业务负责人、现水滴筹创始人沈鹏 , 组建了一个10多人的团队 , 说干就干 。
外卖格局趋于稳定后 , 王慧文再次出发 , 网约车、零售都是他的新战场 。 内部人评价 , “哪里有炮火声 , 王慧文就在哪里 。 ”
3十四年间 , 三次转身 , 秦亚非的美团成长标签就是:不设限 。
2007年入伙时 , 王兴问他 , 信不信这事能做成?秦亚非毫不犹豫 , “信 , 因为信任是可以传递的” 。
创业初期极大的不确定性 , 带来巨大压力 。 例如刚开始做大数据分析时 , 行业的技术积累和人才供给都不够 , 但业务快速增长 , 王兴常在上午九点的管理层会上直接提出 , “这个数据不对” 。 秦亚非在压力中 , 学会了认识客观规律 , 抓主要矛盾解决问题 。
2013年手下有了十多个人的团队 , 第一次遭遇管理危机 。 有段时间 , 秦亚非走到公司楼下都要做好心理建设 , 才肯上楼 。 干嘉伟“开天眼”(突破自我设限)的管理经验 , 让秦亚非很受用 , “我说你听 , 我做你看;你说我听 , 你做我看 。 ”
从一位技术管理者 , 转型成为产品经理 , 是秦亚非的第二次转身 , “做了4年大数据系统建设 , 团队实力和技术体系初具规模 。 写代码时 , 我通常不会局限自己是技术 , 而是从业务价值的角度考虑问题 , 所以主动申请转型产品经理 。 ”
但这依然不是终点 , 2018年美团上市后 , 秦亚非找到王兴 , 提出在新业务上重新出发 , 加入了当时还在初期的零售业务 。 这次转型难度系数最高 , 秦亚非从整理重要会议纪要开始 , 陌生的零售词汇都要录下来反复听 。
如今已是游刃有余的秦亚非回忆 , 要说服自己勇于突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盲区 , 敢于从“愚昧之巅”主动进入“绝望之谷” 。
美团的过往十一年 , 书写的是“键盘+水泥”的故事 , 也集合了一群相同味道的美团人 。 不设限的π型人才 , 已经是根植在美团骨子里的基因符号 。
2018年入职美团的陈啟柱 , 已经无缝地融入其中 。 2020年底 , 石家庄爆发疫情时 , 陈啟柱刚结束了长达半年在一线跟车、起早贪黑的日子 。 他不是司机 , 而是美团的算法工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