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华米品牌升级战略背后,黄汪要撬动什么?( 三 )


很多时候 , 对于这类公司的估值 , 很容易陷入与手机行业的对标 。
此前 , 尽管夸克曾分析过华米规模化天花板 , 但并不否认 , 在一个复杂的产业环境中 , 它现有的策略 , 才是真正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
华米现有赛道 , 既是它诞生以来自然的演进结果 , 也是风口的选择 。
关于今日健康赛道 , 有一种误解 , 就是智能手表与手机之间的入口博弈 。 一些人认为 , 手机端 , 无论用户、数据还是生态 , 都更有优势 。
从宽泛的社会化服务来说 , 确实如此 。 几乎绝大部分2C化的移动服务 , 都可以装载 。
但多年来 , 手机移动端负载过重 , 亦导致诸多服务体验糟糕 。 尽管基于算法能形成所谓“千人千面” , 但也是孤岛效应下的有限平台 , 体验并不出色 , 算法最后还容易引发“茧房效应”与过度捆绑营销 。
最近两年 , 当局监管部门强化了反垄断 , 外界只习惯从商业伦理角度审视这一问题 , 其实 , 微观面 , 手机入口负载问题 , 也是无法回避的的压力面 。
就像摩尔定律一样 , 单位面积或空间集成太多晶体管 , 不是漏电就是散热不佳 , 最后可能烧掉 。 从来没有一种入口载体能装载人类应用 , 走到极端就会动作变形 , 引发监管与反垄断 。 事实上 , 许多平台治理问题 , 就与这种宿命般的挑战有关 。
智能手表当然无法像手机那样装载太多应用 , 却少了很多干扰 。 相比手机 , 智能手表没有侵入感 , 它更像一种平行式的伴随与随时在线的助手 , 尤其适合那种刚需但不需时刻干扰、消耗个人时长的服务 。
“健康”可能是截至目前最为匹配智能手表终端的杀手级应用了 。
“健康”之于智能手表 , 或者之于华米这种定位 , 就像“吃”之于美团 , “出行”之于滴滴 , 属于一种用户、平台、服务完全自洽的技术与商业组合 。
手机当然能负载很多健康应用 。 但在诸多APP中 , 它会备受干扰 , 很难有专业的体验 。 而且 , 各种健康监测要求的随时、准确、精确、专业、稳定、安全、合规 , 手机不可能达到 。 每个手机厂家都有自己的一套应用开发规则 , 它们不可能聚焦、专注于健康类应用 。
比如 , 看上去强悍的小米 , 当然可以持续耕耘健康场景 , 但不可能单独锻造一个软硬件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健康生态 。 那会产生内在的博弈 , 从而导致今日生态割裂 。
而体量小很多的华米 , 却可以重兵聚焦在这一赛道 。 最大优势之一就是聚焦与专注 。
华米为此自研完整的全链路技术体系 , 正是这条赛道、用户、行业服务的内在要求 。
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产业“结构洞”效应 , 也是巨头们的“创新者窘境” 。 它们的现有生态与平台体量越大 , 就越是无法超越自身形成的游戏规则 。 它们之间形成了许多服务的孤岛 。
华米单点较强 , 但真正的竞争力 , 在于一套正在形成的游戏规则 , 也是一套潜在的行业服务标准 。
截至目前 , 华米体量上还只是一家中小数字化企业 , 技术支撑、生态、品牌影响力也还需要持续提升 , 但它已是这一赛道中要素、链路最为完整的平台 。
在此前一篇文章中 , 我们说 , 这家公司展现了超越它年龄与体量的生态思维 。
而且 , 它的整个价值链与生态思维里 , 有多家优势公司的影子:
1、小米 。 尤其用户洞察、生态链、软硬件服务一体、品类、渠道构建逻辑
2、华为式的纵深能力 。
3、阿里的结构化思维 。 尤其是下一个阶段的基础设施服务 , 如云计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