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桃”翻红,互联网带给“小生产”新机遇丨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秦孟婷
最近“爆炸桃”在网上走红 。 “爆炸”的名字源于这种桃子满身裂开的疤痕 , 是熟透后使然 , 裂开部分也不会烂掉 , 而是会重新长出一层果皮 。 “丑”是丑点 , 但并不妨碍它很甜 , 甚至有人称它“越丑越甜” 。 因为口感佳 , 所以圈粉无数 , 销量也很好 。
其实“爆炸桃”并不是什么新品种 , 早在30年前它就出现在市场上 。 但那时候 , 这种桃子因为“卖相”不佳 , 消费者又不知它裂开的缘由 , 很轻易地就将其忽略一边;而经销商也因为不好卖 , 于是它渐渐在市场上消失 , 种它的人也变得更少 。
互联网带给农副产品新的机遇 。 有人说“爆炸桃”的翻红 , 是因为名字取得好 , 其实并不尽然 。 过去“爆炸桃”还有个喜庆的名字叫“开口笑” , 人们也不曾买账 。 最根本还是因为互联网 。 互联网缩短了农副产品到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 也给人们坐下来仔细了解特色农副产品的机会 。 不是消费者们变得“识货”了 , 而是互联网让“吆喝”变得更加省力了 。
这种“省力” , 最直接的体现是农副产品的产与销进入了一种直接“对接”的状态 。 过去农民种出东西来 , 最终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 , 中间经历的链条太长 , 所以“爆炸桃”的原始信息就会在传递中衰减甚至丢失 , 埋没也就成了必然 。 而今天 , 我们一打开微信、抖音、直播平台 , 常能看到许多农户“吆喝”着自家特色农副产品 , 它们飞出乡村 , 直抵大众眼前 。 在“互联网+”时代 , 农民不光“抓生产” , 还逐渐懂得“抓市场” 。 互联网在破解农副产品“售卖难”的问题上大有可为 。
互联网大有可为 , 并不只是把网络当成线上“摊位” , 上去“吆喝”两句、“带带货”而已 。 农民还能“看市场” , 直观了解人们喜好 , 调整产销策略;还能借用工商知识 , 研究市场心理 , 实现农副产品深度营销 。 正如“爆炸桃”的走红 , 正是“丑”与“甜”的反差带来了卖点 , 一些农民敏锐捕捉到人们的猎奇心理 , 在各大平台上推广、营销 。 “互联网+”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 互联网的生命力正在于层出不穷的创意 。
必须看到 , 这其实是从“小农业”“小生产”走出去的一种飞跃 。 过去农副产品面对“大市场”只能“望洋兴叹” , 常常要面临“提篮小卖”“披头散发”的困境 , 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 。 用好网络 , 开启产销“对接时代” , 这也是农副产品流通现代化的一种形式 。
【编辑:张玲】
【|“爆炸桃”翻红,互联网带给“小生产”新机遇丨长江评论】更多精彩内容 , 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