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华为做移动支付,被迫“颠覆”?

移动支付|华为做移动支付,被迫“颠覆”?

文章图片

移动支付|华为做移动支付,被迫“颠覆”?

文章图片



出品|派财经(ID:paicj314)
文|王飞澍  编|派公子备受关注的华为 , 继捷报频传的鸿蒙之后再次有了新动作 。 近日 , 华为试水移动支付的消息不胫而走 。 在举办2021年华为开发者大会之前 , 9月24日至10月10日期间 , 购票者可通过“华为钱包”扫码支付开发者大会2021门票 , 在支付方式选择时 , 选择“华为支付” , 如果单笔订单金额满200元 , 即可享受立减50元 。 此前 , 华为钱包内还没有“华为支付”这一个选项 , 也就是说 , 这是华为首次试水华为支付 。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 该活动目前仅支持9.0.14.311和HMS Core 6.1.0及以上版本 。 随后 , 有声音认为华为即将在移动支付领域正面硬刚支付宝、微信支付 ,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 , 得出这一结论显然还为之过早 。 那么 , 华为支付在移动支付领域反垄断进行之时试水 , 究竟意欲何为?华为胜算又有多少?

移动支付市场的大蛋糕
华为究竟为何要试水移动支付领域?作为企业而言 , 外界普遍认为 , 最直观的原因还是在于市场与利润 。 经过十数年的突飞猛进 , 移动支付行业已经成为最为庞大的产业之一 , 发红包、电商购物、打车、外卖 , 甚至是路边摊买菜都需要用到移动支付 。 根据中信建投的数据 , 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在过去数年间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 , 除了在2020年第一季度移动支付规模由于疫情的影响有所下降之外 , 绝大多数时期内均保持着正增长态势 , 在2020年的年度交易规模上甚至超过两百万亿 , 如此庞大的市场不断吸引着大型互联网公司入局 。 而在如此庞大的移动支付市场中 , 移动支付机构犹如躺着赚钱的“包租公” , 根据目前的标准 , 移动支付机构可从每笔交易中抽取仅1‰的交易额作为手续费 , 营收就能达到3000亿元 。 因此 , 移动支付蕴含的巨大利润相当诱人 。 实际上 , 华为过去一直都有自己的“华为Pay”移动支付功能 , 但是“华为Pay”走的却是“银联”支付渠道 , 依然需要向渠道缴纳“过路费” 。 而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机构为商家进行交易结算时 , 后者需支付0.6%~1%的手续费 。 这意味着随着交易数据的提升 , 华为需支付巨额成本 。 与此同时 , 自从被“制裁”之后 , 生存问题频频被华为高层所提及 。 根据Counterpoint发布的2021中国前五大手机品牌市场份额及增幅排行榜数据显示 , 2021年华为市场份额从去年的32%暴跌至10% , 同比跌幅达到72% , 市场份额在中国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排行榜中被归为“其他”类别中 。 早在今年3月份 , 华为就通过收购的方式获得了支付牌照 , 而被收购的公司正是中兴曾经的孙公司讯联智付 。 资料显示 , 深圳市讯联智付网络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 , 注册资本为2亿元 , 登记的经营范围含电子支付、互联网支付、计算机技术服务等 , 并于2014年7月获得支付牌照 。 不过在遇阻之后 , 中兴退出了讯联智付 , 将之转手给了另一家名为沃芮欧的企业 。 沃芮欧的背后是证通股份——一家定位为金融服务机构、提供数据服务的公司 。 直到今年3月底 , 讯联智付才终于被华为收入麾下 。 在正式拥有讯联智付之前 , 早在2016年 , 华为支付(Huawei Pay)就已经在华为、荣耀系列智能手机中上线 , 但却不得不通过与银联合作 , 实现手机端云闪付 。 这样的弊端显而易见 , 此前的华为支付只是一个管道 , 不参与处理银行数据与信息处理 , 没有办法建立独立的账户体系 , 不能保存客户的银行卡信息 , 不参与支付交易 , 无法掌控并运营用户的许多数据 。 与之相对比 , 小米早在2016年就已经通过并购 , 持股捷付睿通 65%的股份 , 雷军担任捷付睿通法人代表和董事长 , 完成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的获取 。 此后 , 从支付入手然后切入贷款、保险、理财等领域进行流量的直接变现 。 到目前为止 , 小米金融旗下已涵盖了第三方支付、网络小贷、虚拟银行、保险经纪、商业保理、融资担保、消费金融等多张金融业务牌照 。 根据小米此前公布的年度财报显示 , 包含互联网广告、游戏、金融、电商的“互联网服务业务”在2019年达到了198亿元 , 同比增长24.4% 。 尽管在疫情之后 , 互联网收入也有着很强的刚性 , 2019年Q4互联网收入增速达到41% , 2020Q1达到38.6% 。 因此 , 就目前陷入困局的华为而言 , 从移动支付切入金融领域 , 一方面可以有效节约用户渠道的成本和费用 , 另一方面也可以打开以金融获取利润的想象空间 , 最终实现开源节流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