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江城智能工厂开启智造新时代( 三 )


在涂装车间门口,一块钢板闪动着黝黑的光泽。“这是一批即将运往美国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底板。”车间负责人说,这是为新客户车型量身定制的。
据了解,通过智能化技术的运用,数码模公司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攀升,出口业务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今年产值大概在3亿元以上,5年后能到10亿元。”李晶信心满满地表示。
90后工程师电脑前完成炼钢
“炼铁过程中需要测温,过去需要工作人员在近60℃的环境中,手持红外线测温枪才能得到的风管温度数据,如今全程靠电脑监控,可清楚了解高炉内部情况。”1991年出生的武钢炼铁厂区域工程师潘园告诉极目新闻采访人员。
在武钢炼铁厂,极目新闻采访人员看到,操作间里放置了多台电脑。潘园介绍,每台电脑实时掌握高炉不同生产环节的情况,他只需要观察工作台上大数据,即可了解高炉生产状况,真正实现了烧结、炼焦、炼铁多工序“一张图”的可视化管理。
像这样的场景,在武钢随处可见。过去炼钢作业区需要浇钢工人在80℃的环境温度下,完成投渣、测温、取样、测量等业务。目前该作业区采取了自动开浇、自动加渣技术,应用钢包快换机器人,不再需要人工,既改善了工人们的工作环境,又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来到武钢指挥中心,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超大显示屏。运输调度主任桂卉说,目前,运输调度岗位只需要3个人就可完成全部工作。而在冷轧厂,一台机械手臂正在对成品的钢卷进行打捆,然后再对产品打上“二维码”,实现贴标全自动化。过去,贴标签需要工人靠近尚有数百度余温的钢卷作业。引入贴标签机器人后,可以替代4名工人,每年维护成本不到1000元。
武钢首创的四炼钢铁水智能扒渣项目更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该项目采用视觉识别、激光定位、图象自动判渣等技术,实现了1个操控点控制6个操控位作业的“集成总控”,同时有效降低扒渣铁损。
武钢智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2019年上马了67个智慧制造项目,35类3D(脏乱、危险、困难)岗位由机器人胜任,可远程操控。疫情期间,一些员工居家办公时,工程师们就用手机、ipad监控机器运行状况并发出指令,真正做到了抗疫保产两不误。
“武钢未来将发力‘AI 5G’现场智能应用。”该负责人表示。
希望更多中小企业走向智能化
2019年,武汉率先实施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诊断服务2158次(家),改造765家数字化生产线,已有9家企业项目获评智能制造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此外,还涌现出了一批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武汉制造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副教授郭钧表示,工厂的智能化变革,大部分运用了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最显著的特征是能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得到提升,不会受到因人工操作而产生的误差。
在智能化程度较高的工厂里,传统生产模式下的工人职能会发生转变,人工制造环节减少,转而会更多地操作设备以及设备系统。解放了劳动力,也对工人有着更高的要求。
此外,工业智能化,在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让生产线上的工人有了安全性保障。“一直以来,工人因操作机械而发生事故的现象屡见不鲜。自动化的生产方式,让工人避免直接接触冰冷而危险的机器,除了生产结果的显著提升,还有更多人性化的体现。”郭钧说。
郭钧称,近年来,武汉制造企业智能化的显著提升,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大力扶持,“武汉的工业化基础深厚,在‘智造’引领的背景下,政企双方共同努力,相信‘武汉智造’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