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陈根:超前点播取消背后,盈利困境悬而未决( 二 )


然而 , “超前点播”经历多次起落 , 最终依然没有熬过这个十月 , 在多方争议中 , 还是下了架 。

超前点播 , 伤害了谁
似乎从来没有一个商业模式 , 像超前点播一样自诞生起就饱受骂名和争议 。 实际上 , 超前点播推出后 , 就在用户间引发了巨大争议 。 大多数用户对超前点播产生抵制 , 认为视频平台收割热剧粉丝 , 并在网络上发起申诉抗议 。
就 2019年的热播剧《庆余年》来说 , 视频平台的原有普通权益VIP用户在网络上发起抵制号召 , 并将“《庆余年》超前点播50元”的话题送上热搜 。 在南都时报对此事的网络调查中 , 超九成网友在当时认为平台这一操作“吃相难看” , 对于平台提供的额外付费服务近84%的网友觉得不合理 。
一方面 , 超前点播的运营机制在之前的会员 VIP特权上又附加了体验权限 , 稀释了会员价值 。 从以往的用户消费习惯来看 , 已经付费成为会员的消费者们 , 对VIP身份的分级普遍难以接受 。
《庆余年》的热播中 , 超前付费的解锁剧集从21集就已开始 。 对于46集的剧制来说 , 超过半数剧集都设置了选择附加付费的属性 , 无疑进一步激化了用户与视频平台间的矛盾 。

这种偷换会员概念  , 转换会员特权 , 并且将超前付费集数的时间拉长的行为 , 让原本用于会员特权的用户从心理上认为自己与普通未付费用户之间的体验相差缩小 , 变相拉大了消费者们的心理落差 。
另一方面 , 各大视频平台推出的超前点播虽然为愿意花钱缩短等待时间的用户提供了快捷追剧的体验 , 也保证剧制在快速推陈出新的视频市场中集中盈利 , 但由此也打乱了剧集的热度节奏 , 引发剧透和观众分流的现实问题 。
对于长剧集来说 , 本来能够维持一段时间热度的剧制经常因增值付费观众第一时间看完了剧 , 而让该剧热度锐减 。 比如 , 《琉璃》和《隐秘的角落》上线后 , 由超前点播用户提前引发的讨论迎来超乎想象的声量 。 在普通会员未能看全集的情况下 , 他们在第三方平台上对剧集的过度讨论和剧透 , 让原本的剧集“安利”和“种草”变成了直接切断热度的传播来源 。
对于短播剧集来说 , 超前点播的风险更大 。 从骨朵数据提供的《摩天大楼》分集播放量趋势来看 , 共16集的悬疑剧《摩天大楼》 , 却因超前点播后的四集引发了结局争议 , 出现口碑裂痕 , 流失了不少观众 。 短播剧在视频平台轮播周期原本就较短 , 再加上超前点播的剧透和观众分流 , 更难以引发爆点 , 还折损了剧集的播放量和关注度 。
并且 , 超前点播争议的“无果式”解决 , 还刺激了用户急切寻找盗版替代的补偿心理 , 损害了剧制的原创性 。 平台提供的超前点播片源侧面为盗版网站和个人提供了直接的片源渠道 , 用户在从众心理和免费片源的作用下 , 大多数会提前观看盗版 。 致使超前点播的最后演变为用户个人对版权的不尊重 , 视频平台对契约的违背 , 双方间的信任瓦解 , 带来了剧制的版权的损伤 。
超前点播的利益可观 , 伤害却也不容忽视 。
长视频盈利难之窘境
事实上 , 超前点播也好、顺序点播也罢 , 无论看起来多具有创新性的商业模式背后 , 归根结底反映出的还是长视频平台长期以来盈利难的窘境 。 盈利问题一日不解决 , 平台同用户之间就会继续博弈下去 。
自2014年网剧时代开启以来 , 视频网站看剧的会员模式逐步得到推广 。 国内视频网站形成了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头部领跑的格局 。 三家在C端成功争夺用户的观看时长 , 使用户的观看习惯从传统电视台扩展向互联网;在B端重金购买头部资源播出权的同时 , 多维度参与内容制作和投资 , 逐渐确立了新的影视制作与分账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