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荣|上市潮背后,AI医疗影像何以战至终章?

杨瑞荣|上市潮背后,AI医疗影像何以战至终章?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光锥智能,作者|张艺
一直以来,对于AI医疗影像应用的商业化能力讨论不绝于耳。巨大的销售成本、长期的研发大笔投入,几家冲击IPO的企业无一例外的“亏损”,AI医疗影像企业这个“吞金兽”面对冰火两重天的生存现状,何以战至终章?
AI医疗迎来上市潮,有人欢喜有人忧。
今年,上市潮此起彼伏,异常汹涌,AI医疗则是其中的主力军之一。作为AI医疗中的“小分队”,影像应用领域的公司又成为撑起整个AI医疗上市潮的支柱:
科亚方舟、鹰瞳科技、推想科技等率先敲响IPO的大门;深睿医疗、数坤科技等头部企业也在资本上不落下风,融资纪录创新高;有意思的是科技巨头也在“躁动”,在影像领域有不错成绩的科大讯飞近期宣布将拆分讯飞医疗上市。
然而,有人站在聚光灯下,有人却安然退场。
不久前,依图医疗卖身,买家是昔日的竞争对手深睿医疗,这是国内AI医学影像赛道上迄今为止发生的最大规模并购事件。曾几何时,依图医疗是业内公认的第一梯队明星企业。这为“动荡”的AI医疗市场又增添了更多的思考。
“一方面,影像的数据规模较大,更容易结构化,机器学习容易实现。另一方面,该领域的医生缺口也比较大,医院也更愿意将数据拿出来支持技术研究以提升效率。”行业分析师杨晓(化名)表示从供需两面来说,AI+医疗影像的匹配度更高。
简单来说,这类应用的商业化价值更易转化实现,所以该细分赛道一度成为人工智能大健康的热门。据行业数据统计,2020年中国AI医疗公司共计129家,其中医学影像类为55家,占总数的42.6%。据健康界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国内人工智能医疗健康领域共完成了65次融资,其中医疗影像约占总融资数的三分之一。
相对大多数行业来说,医疗的门槛非常高,准确率、合规要求都是落地的硬核指标,除此之外还有应用场景也会面临巨大的商业化限制。
一直以来,对于AI医疗影像应用的商业化能力讨论不绝于耳。巨大的销售成本、长期的研发大笔投入,几家冲击IPO的企业无一例外的“亏损”,AI医疗影像企业这个“吞金兽”面对冰火两重天的生存现状,何以战至终章?
跨过“三个门槛”迎来亮剑时刻今年的上市潮是一场“预谋已久”的战事。
从客观环境来看,疫情对于AI医疗的渗透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无论是用户的市场教育还是政策开始出现更大的支持力度。从行业内因来看,玩家已经跑通技术到商业的闭环,而且众多头部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估值水涨船高,需要更大的资金支持以进行下一轮商业化竞争。
“从行业曲线来说,2017年是元年,2018年是爆发期,行业小高潮后就是行业整合,然后开始正规向发展。之前应该属于培育期,现在出现了 IPO,其实就是跨入稳定期。”杨晓说。实际上,整个AI医疗的发展特性其实和Gartner曲线高度吻合。
“所有的新技术到医疗应用,门槛其实都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层层筛查淘汰。”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提出AI医疗影像涉及的三个门槛:技术、审批、市场。目前,整个行业完成了第一回合的“淘汰”,行业头部企业凸显,一个巨大的亮剑机会出现。
AI医疗影像企业如何跨过“三个门槛”?
第一个层面是技术。“有些技术是通用的,比如肺结节的技术难度相对较低,所以很多公司开始都在做,但跑出来的有特色的企业在技术积累上都是有门槛的。”杨瑞荣说。
其实在整个发展轨迹中,不难看出技术的重要性。行业初期,肺结节应用遍地开花,同质化问题随之即来,为了实现差异化,企业不得不“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