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互动视频对PUGC中视频产品具备的典型价值(二)( 三 )


这些扩展信息可能是功用性的,也可能是娱乐性的,但归结来说,即,极大提高了一个内容的信息丰富度,且可以不影响主线内容的流畅性和完整性。
以便用户在观看的过程中,随时了解用户感兴趣的内容,省却了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相关信息的成本,让用户获取内容信息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同时又强化和丰富了用户的内容体验,并且具备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即,创造一个基于内容又不同于内容关联场景,如果使用得当,可以极大强化用户对于原视频内容的热爱程度。
让内容扩大它原有的边界,拥有了更多的可能,这样的扩展出来的空间和增量,可以给用户带去更多的用户价值,同时,也意味着更多商业价值。
2. 关于信息的反馈:死信息与活人脑大脑的机制:缺乏促进则不做功
本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教程类视频中。在互联网技术刚刚兴起的21世纪初,曾有专家认为当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被放到网络上以后,将会淘汰线下教育,因为网络上有最全面的、优质的知识信息。
美国曾最早的建立了幕课知识中心的雏形,汇集了全美高校最顶尖优质和全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各类课程信息,但后来人们发现实际上学习的效果很差,那个耗费巨资建设的网络知识中心因为学生的使用率极低,最后被逐渐放弃。
实际上,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信息的传递。教育的本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个认知也被后来的脑科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大力推崇。
人并非机器,机器在输入确定的程序、信息后,即可以立即以对应的逻辑给出确定性的产出结果。而人不同,人脑对于信息的理解、记忆、关联、调用,是需要建立在器质性的脑部神经元的训练和连接,而仅仅通过知识/信息的输入,人脑很难建立有效的理解,深刻和长期的记忆,更多的关联,和及时快速的调用。
信息对于人来说是资源,也是负担,人类在演化过程中主动形成了忽略大量“可能无用”的信息的生理机制。首先,人的生物性演化无法跟上技术和人类社会的速度,但人也无法摆脱生物性,这就导致了“用远古稀树草原的古人脑,对抗几何爆炸的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大量社会问题。
所以,会发现普遍的人们即使在吸收大量视频信息后,可能包括泛娱乐、资讯类、知识类等等信息,甚至各种技能课程,但能理解的浅显,记住既不多又不牢,最后能用上的更是少之又少。
人对信息的吸收,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和过程,去深化理解、强化记忆、建立关联和嵌入可调用系统。好的信息,尤其是教育、教程类,一定不是单向输入的,而目前的视频教育、视频课程,主要是以单向输入为体现。
而,当我们认识到了人对信息吸收的过程,即可以在视频信息中,加入有指向性的互动,作为改变单向输入的窗口。
比如,以随看随问为理念,进行对用户的促进和激活;以随学随测为理念,帮用户验证认知和给予反馈;以随看随练为理念,给用户强化和巩固知识信息。形成一系列的类型功能,给予内容创作者使用在他的知识、教程类视频中,确实且有效的帮助最终视频用户。
二、总结收尾从内容的角度上,中视频的受众面和市场将出现逐渐的扩大化和使用习惯固化。
为什么?
在较年轻的或者说Z世代的群体,信息的获取和输入,已经养成了和上几代人完全不同的观看视频为主的习惯,尤其是非严肃性质的、娱乐及半娱乐内容,这也得益于内容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在供给侧产生了足够多的内容量供应搜索和消费。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城市化的不断扩大+产业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已成既定事实。城市的所有岗位天然带有城市社会的节奏,对于在城市生态圈内工作和作息的人来说,整块大段的时间会随着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等等,逐渐变得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