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星到流星监测网络( 二 )


最后 , 从预防风险角度 , 监测流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近地空间环境 。 虽然流星对生活在地面上的人不会造成直接危害 , 但因流星体速度极高 , 对太空中的航天器容易构成威胁 。 故对流星规律性的研究 , 可帮助人造物避开碎片密集的区域 。
以上种种 , 皆在鼓励我们积累更庞大且细致的流星观测数据 。
探秘需要的观测手段
流星或流星雨的观测上 , 我们可以进行可见光或射电观测 。 射电波段上可以用各种天线或专业的射电望远镜去观测 , 具体按下不表 。 至于可见光波段则有肉眼、望远镜、全天相机三种手段观测流星 。
我们的肉眼本身就是非常精密的光学仪器 , 6等星以上的亮度不在话下 。 当我们野外目视流星时 , 我们可以手动记录下它出现的时间、方位等信息 , 提交给国际流星组织(IMO)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 但是肉眼的缺陷也十分明显 , 人眼容易疲劳 , 且得到的信息是模糊的 , 专业价值甚微 。 望远镜虽然有很高的集光能力 , 但用来观测流星性能是过剩的 , 且视场太小 , 流星出现在视野里只能碰运气 。 若想覆盖整个天空则需要成百上千个镜子 , 经费上就划不来 。
用摄像设备取代人眼来记录流星是非常自然的事 。 自90年代后 , 得益于高灵敏度感光元件的出现 , 用相机监测流星已经没什么门槛了 , 只需要在前置一个广角镜头 , 整个星空从此一览无余 。 同时由于摄像设备的小型化、易操作性 , 也使得不少天文爱好者可以搭建自己的设备来监测流星 。
我们的需求是搭建一个自动监测天空的全天相机 , 从而得知每颗流星出现的时间、方位、亮度等信息 。 其实搭建这样的单个系统非常简单 , 成本也非常低廉 。 主体是一个树莓派 , (微型电脑)搭配相机、镜头 , 加上保护外壳和防雨罩 , 软件控制上是开源的 , 很容易找到提供的组织 , 初级的数据处理可以用商业化的UFOCapture等软件找到流星 。 选址时注意光害和后期可维护性即可 。
从流星到流星监测网络
文章图片
图5.我们在站上利用行星相机简易搭建的全天相机(左)以及捕捉到的一张流星照片(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全天相机都一样 。 有的团队考虑到数据处理过程中 , 使用单相机加180度广角的方案带来图像畸变难以修正 , 故选用多个相机多个视场叠加的方式 , 好处是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畸变 , 缺点是提高了成本 , 且前期安装调试会麻烦点 。
从流星到流星监测网络
文章图片
图6.不列颠群岛其中一个站点上的流星监测相机(图源:nemetode.org)
星罗棋布的流星网络
个体的力量是单薄的 , 流星的发生地并不局限于一地 , 一个站点无法对整个流星或流星雨的辐射点、流量得到完备的了解 , 至于实现前面阐述的科学目标更是不可能 。 现在我们有无数卫星实时监控地球表面 , 但是对头顶的星空却未能掌握其实时动态 。 所以我们会有一个自然的想法 , 能不能把所有的相机联合起来呢?
如果地球上每个位置都有监控相机 , 它们的视野就能覆盖天球的各个角落 , 在这张大网24h的监测下一颗流星都无法悄然溜走 , 我们对流星数据的获取就是完备的了 。 这就牵引出流星监测网络的概念 。
介绍这一概念之前 , 我们不妨先关注一下2012年的十月天龙座流星雨 。 那一次的流星雨流量极大 , ZHR预计达到9,000左右 , 这一罕见的爆发事件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 事后翻阅却发现没有任何的观测报告仔细说明这件事 。 因为爆发的最佳观测时间对应的是亚洲的夜晚 , 而彼时的亚洲却没有相机在监测 , 使得本该记录在案的宝贵资料与我们失之交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