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星到流星监测网络

从流星现象出发
“初凉宜夜透衣罗 , 时见流星度绛河” 。 流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天文事件 。 宁静的夜晚 , 于庭院中手捧一杯香茗 , 赏流星瞥过 , 不可谓不惬意 。
需要说明的是 , 流星是流星体带来的一种现象 。 当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燃烧时就是我们见到的流星了 。 在2017年4月 , IAU(国际天文联合会)对流星体的定义进行了正式的修订:在行星际空间中移动的固体物体 , 其尺寸在30微米至1米之间 。
实际上闯入地球的流星体绝大部分是沙子或者谷粒大小 , 一入大气则荡然无存 , 燃烧的亮度不少在-1等左右 。 较为罕见的是火流星 , 宿主块头要大一些 , 在大气中烧的虽所剩无几 , 却往往留有遗骸 , 有些亮度可达-14等以上 , 比满月还要亮一百倍 。
按照周期性的不同 , 流星可以分为偶发流星和流星雨 。 对于一个特定的流星雨 , 它们在天空中划过的轨迹延长线几乎交于一点 , 我们称这虚拟的点为辐射点 , 辐射点出现在哪个星座就管它叫什么流星雨 。 不同的流星雨有着各自的档期 , 且峰值时期每小时天顶流量(ZHR)往往不同 。
从流星到流星监测网络
文章图片
图1.七大流星雨档期示例图 , 目前最值得期待的是英仙座和双子座流星雨(图源:自绘)
那么这些流星雨从何而来呢?这恐怕还与太空“脏雪球”——彗星有关 。
彗星一般在一个椭率很高的轨道上运行 , 且并非铁板一块的刚体 , 当它经受行星或太阳较大的潮汐力时 , 会瓦解出一些碎片出来;亦或者临近太阳温度升高 , 容易形成十分广阔弥散的尘埃慧尾 , 这些彗尾小颗粒会逐渐散落至轨道各处 。 当彗星的轨道和地球轨道有重叠 , 且地球行进到此处时 , 这些小颗粒平行坠入大气就带来了流星雨 。 以英仙座流星雨为例 , 早在公元36年就被中国史料记载 , 后被证实其母体来自轨道周期为133年的109P彗星(又称Swift–Tuttle彗星) 。
从流星到流星监测网络
文章图片
图2.以Swift–Tuttle彗星为例的流星雨形成原理示意图(图源:duluthnewstribune.com)
背后蕴藏的研究价值
流星除了可以寄托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同样有着不菲的研究价值 。
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 , 我们还不能对各大流星雨的流量做出准确预测 , 对烟花般壮观的流星暴(ZHR>1,000)的流量预测更是难上加难 , 这些都有待长期观测才能给出更好的模型 。 在偶发流星问题上 , 随着观测的积累 , 我们也发现很多偶发流星并不偶然 , 很多也属于特定流星雨的一部分 。 截止到2021年6月 , 已经有112个流星雨得到认证 。
从流星到流星监测网络
文章图片
图3.两幅对1833年狮子座流星暴的形象描绘作品(图源:wikipedia/Leonids)
而天文学研究上 , 观测流星体具有重要意义 。 首先 , 从彗星角度 , 我们尚且不知流星体的碎片具体来自彗星何处 , 面对分裂的动力学细节还存疑惑 , 需要等待更多观测数据的积累才能得知 。 其次 , 从太阳系角度 , 观测流星体可以得到新的研究启发 。 与饱经风霜的行星相比 , 流星体和陨石只是碎片 , 它们自形成之初没经历什么演化 , 显得非常的“原始” , 通过观测它们可以更好地探究行星形成、太阳系起源等有关课题 。
从流星到流星监测网络
文章图片
图4.观测流星可以揣测太阳系大小天体质量分布情况 。 图为利用双站观测得到的不同流星体的质量(对数)与流量的关系图 , 实线和虚线是两个模型的导出结果 , 圆点是观测结果(图源:参考文献[6]fig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