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便利店败于“加盟”“双标”“固执”还有不接地气的管理层( 二 )


最终 , 只能是消费者为品牌的利益默默地扛下了搜友 , 买了单 , 吃了亏 , 伤了心 , 至于还会去否 , 用脚投票吧!
最令人不解的是 , 7-Eleven、罗森、全家在负面舆情满满的情况下依旧选择加速扩张 , 没错还是通过“加盟”的绝招 。
日系便利店败于“加盟”“双标”“固执”还有不接地气的管理层
文章图片
有的店开业甚至演绎一波“万人空巷”的局面 , 人山人海的咱也不知道真假 , 但保留怀疑态度 , 甚至有种日系便利店在紧急“割韭菜”的不寒而栗!
双标、固执和不接地气的管理层
如果说日系便利店除加盟之外的特色 , 逃不过双标、固执和不接地气的管理层 。
双标:服务、产品、供应链都难逃双标的命运 。 此前 , 全家就曾曝光过相关问题 。
以废弃损耗的控制为例 , 全家有明文要求:关东煮几小时废弃、蒸包几小时废弃、炸串几小时废弃、临保的面包怎么处理……一条条细则都贴在工作区内 。 但在一些加盟店 , 这些“条条框框”很容易被忽视 , 咕嘟咕嘟的关东煮从早煮到晚 , 炸串被反复加热口感尽失 , 过期的面包还躺在货架深处 。 在人员准备方面 , 几乎就是走个形式 。 一些店铺更喜欢招聘兼职人员来降低成本 。
中国市场为这些日资便利店贡献了大量营收 , 却被严重“双标”对待着 。
日系便利店败于“加盟”“双标”“固执”还有不接地气的管理层
文章图片
每个去过日本便利店的消费者都会惊讶 , 同一个品牌 , 在日本和中国的差异竟然可以这么大!日本便利店丰富的商品、贴心的服务 , 让人不由得觉得中国门店都是“贴牌”山寨店 。 这是或许就是日资便利店品牌方对中国消费者的特有的傲慢吧!
固执 , 日系便利店品牌方或许习惯理解成坚持 , 但日系便利店的坚持了对了吗?
号称“世上只有两种便利店 , 7-Eleven便利店和其他便利店”7-Eleven便利店停滞的增长 , 或许从侧面验证了不该有的固执 。
从7-Eleven便利店在北京的败退来看 , 教条化的认识和僵化机制占据了主导地位 。
参考7-Eleven在北京的三个主流模板 , 团队花了15年时间在北京只找到了800、900家符合标准的店铺 。 这只是面积标准 , 更不要提更固化的动线、货架甚至是预算 。
日系便利店败于“加盟”“双标”“固执”还有不接地气的管理层
文章图片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 , 这种固执更是让人难以理解 。 在便利蜂研究包子、全家热卖茶叶蛋、武汉和长沙的便利店甚至开卖热干面和臭豆腐的时候 , 7-Eleven仍然以引入饭团、寿司这些日式冷餐自豪 , 似乎并未体会到“中国胃”对于热餐的偏爱 。
对于日系便利店品牌的管理层 , 不接地气或许都是褒奖 , 毕竟以日方为社长 , 配置中方总经理的模式在日企比比皆是 , 但是日方的管理人员是否能低下头看看市场需求 , 抑或是加强懂中国人的管理者话语权 , 似乎没有 , 真的没有 。
对多数中国员工来说 , 在日系便利店的职级天花板只能到区域经理 , 自此上升通道基本封闭 , 跳槽就成了一种理性选择 。 没有因地制宜的策略 , 固执的商品偏好 , 缺乏信任的管理 , 日系便利店的败退有些像当年的“亚马逊” 。
借用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当初评论“亚马逊败退中国时”的观点 , “当年我们和他打的时候 , 我感觉他们最核心是 , 就是对中国团队没有授权 , 没有信任 , 你看他的总经理一职都是外国人 , 而且是从没有在中国生活过的外国人……你能打仗吗?”
日系便利店败于“加盟”“双标”“固执”还有不接地气的管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