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斯|看完张朝阳的物理课,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三 )


作为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的第一家门户网站 , 搜狐代表着中国网络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 张朝阳也成为全国互联网产业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 甚至被誉为中国互联网教父 。
彼时高调的他也经常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 频繁的网络曝光 , 让他成为了最具话题度的互联网大佬之一 。 伴随话题与流量的充斥 , 物理学似乎距离这个互联网新贵越来越远 , 远到让人们忘记了他的MIT博士身份 , 忘记了他对于物理学的热爱 。
可能张朝阳自己都没有想到 , 二十多年后 , 他还会为了搜狐视频的知识直播将物理学重新拾起 。
事实上 , 从“张朝阳的物理课”上 , 我们就能看到张朝阳的性格特质 , 或是在抛去浮华后的真实底色 , 那是踏实、严谨、注重逻辑的理科思维 , 同时融入了与时俱进的视野 , 以及稍显淡泊的通透 。
在“星空下的对话”中 , 俞敏洪就曾表示 , 张朝阳是明显的理科思维 。 如果你经常看他的直播 , 或许就能够对这一判断有所感触 。 第一堂课开讲初期 , 张朝阳就强调 , 一味地空谈物理学知识并非自己的目的;对于物理学来说 , 运算与推导至关重要 , “物理是算出来的” 。

秉持着这种理念 , 也就有了前文六块黑板推导质能方程的名场面 , 也真正让公众们看到 , 张朝阳讲物理不只是说说 , 而是真正的硬核知识分享 。 对于这位曾经的“学霸中的学霸” , 要做就做到极致 。
这般严谨认真同样体现在了物理课的方方面面 。 在过去的七十几节物理课上 , 张朝阳很少推迟或缺课 , 在课程中 , 一块电子白板用来梳理课程内容 , 再随手扯上几张餐巾纸当草纸 , 在上面开启缜密的运算 。 在随意的举止中凸显理性思维 , 也成为了张朝阳物理课的重要特点 。
每次课程的开课前几小时 , 他都会在搜狐视频及微博上预告要讲的内容重点 , 以便观众预习 , 在直播结束后 , 他还会把运算过后的草稿纸拍摄下来放到网上 , 供“学生们”复盘 。

在直播间和社交平台上 , 张朝阳已经俨然是个非常专业的物理老师 。
从讲课的风格来看 , “张朝阳的物理课”更突出过程推导 。 对于不少人来说 , 在物理学习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往往是知识内容本身的枯燥性 , 张朝阳同样意识到了这一点 , 将热点时事融入课程中已经成为“张朝阳的物理课”的常态 , 无论是前文提到的“飞盘中的物理学” , 还是超级月亮的形成原理 , 张朝阳总能第一时间将生活的事物用物理学进行解读 , 也进一步帮助观众理解物理的“无处不在” 。
7月19日 , 韦伯空间望远镜的首批全彩照片正式发布 , 在欣赏震撼奇伟的宇宙景观之余 , 张朝阳也第一时间将相关内容加入进线下物理课里 。 在直播中 , 他不仅手动计算出了韦伯空间望远镜到地球的距离 , 还将新闻中蕴含的天文物理知识进行了直观的讲解 , 让越来越多人感受到了物理与数学的独特魅力 。
“讲物理”是果 , “为何讲物理”则是因 。 面对许多人的困惑 , 张朝阳也在“星空下的对话”中解答了自己为何会选择重拾物理 。 他将其解读为三点原因 , 可以将其总结为三个关键词:个人兴趣、搜狐直播业务发展、知识内容公益 。
后两者很好理解 , “张朝阳的物理课”顺应了知识直播的大势 , 从商业层面来讲有助于搜狐的业务发展 , 是推动搜狐视频知识内容直播的重要一环;而利用自己的物理学知识讲解物理同时也是一种做公益的过程 , 从某种层面来讲 , 张朝阳弥补了互联网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内容的空缺 , 也能够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 , 推动高深的物理学从象牙塔真正走向公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