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硅基技术在产业上的地位,未来几十年应该仍不可撼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硅基技术在产业上的地位,未来几十年应该仍不可撼动
文章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硅基技术在产业上的地位,未来几十年应该仍不可撼动
文章图片


开栏的话:随着集成电路晶体管密度越来越接近物理极限 , 单纯依靠提高制程来提升集成电路性能变得越来越困难 。 围绕如何发展“后摩尔时代”的集成电路产业 , 全球都在积极寻找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路径 。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集成电路在后摩尔时代的技术创新、加速产业发展 ,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联合《中国电子报》推出“后摩尔时代技术演进院士谈”系列报道 , 将采访相关领域院士 , 探讨后摩尔时代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方向 。

几十年来 , 半导体产业一直遵循摩尔定律高速发展 , 半导体制程节点正在逐渐向3纳米演进 。 但是 , 受技术瓶颈和研制成本剧增等因素的影响 , 摩尔定律正在逼近物理极限 。 在后摩尔时代 , 什么样的技术会起到关键性作用?我国又存在哪些技术壁垒亟待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吴汉明在接受采访人员专访时 , 分享了他的观点与思考 。
采访人员:当前 , 人们不太可能仅通过CMOS晶体管微缩推动半导体技术发展 。 随着后摩尔时代的到来 , 您认为延续摩尔定律的技术主要有哪些?
吴汉明:摩尔定律是平面特征尺寸缩微发展技术的节奏 , 随着这个节奏趋于缓慢 , 呈现泛摩尔(MorethanMoore)技术路线的后摩尔时代就来临了 。 后摩尔时代具备以下五个特点:一是技术方向依然还在探索;二是不仅仅刻意追求特征线宽;三是应用范围宽 , 可上天可入地;四是市场碎片化 , 没有明显垄断;五是研发经费相对低廉 。
基于这五个特点 , 便产生了五个与之对应的泛摩尔机遇:一是宽广的技术创新空间;二是设备价格低 , 技术发展条件不苛刻;三是市场空间极大 , 投入收回的难度低;四是有利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 , 在科创板支持下容易在市场中生存下来;五是产品研发容易启动 , 对于研发团队的技术水平和科研经费方面的要求不高 。 这些机遇如果把握得好 , 就可以有效缩小与世界产业技术水平的差距 。
在与许居衍院士讨论过后 , 商讨出了后摩尔时代四个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一是“硅-冯”范式 。 具体为二进制基础的MOSFET、CMOS(平面)和泛CMOS(立体栅FinFET、纳米线环栅NWFET、碳纳米管CNTFET等技术) , 这是目前产业主流技术的方向 。 二是类硅模式 。 现行架构下NCFET(负电容)、TFET(隧穿)、相变FET、SET(单电子)等电荷变换的非CMOS技术 。 这是延续摩尔定律的主要技术路线 。 三是类脑模式 。 3D封装模拟神经元特性、存算一体等计算 , 具有并行性、低功耗的特点 , 这将是人工智能的主要途径 , 有很好的产业前景 。 四是新兴范式 。 具体为状态变换(信息强相关电子态/自旋取向)、新器件技术(自旋器件/量子)和新兴架构(量子计算/神经形态计算) 。 这项技术属于基础研究范畴 , 规模产业化应用应该在至少十年之后 。
采访人员:随着后摩尔时代的到来 , 刻蚀工艺有哪些新的技术趋势?在半导体工艺技术演进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吴汉明:等离子体刻蚀是整个工艺流程最具挑战性的技术之一 。 这是因为刻蚀工艺中涉及的问题是多学科交叉的领域 , 包括力学、物理、化学、数学、材料和系统控制等 。
目前的等离子体刻蚀技术朝两个大方向发展 , 首先是软刻蚀(SoftEtch) , 追求高选择率、各向同性刻蚀、低损伤等 , 主要针对逻辑器件;另一种是硬刻蚀(HardEtch) , 追求高深宽比的刻蚀能力和刻蚀形貌 , 主要针对存储器 。 原子层刻蚀(ALE)技术是软刻蚀有前景的技术选项之一 , 基本可以达到刻蚀工艺中的无损伤要求 , 但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工艺产出率较慢 , 该技术目前正处于商业化的前期 , 值得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