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回贵州母校演讲,以“咖啡”与“浆糊”揭秘华为人才之道( 二 )


孟晚舟总结道 , 读书万卷 , 能帮助我们充实理论知识;咖啡千杯 , 能帮助我们吸收思想能量、激发创新火花 。 二者的共同之处 , 都是要求我们拥有开放的心态、保持对未知的好奇、付出奋斗的汗水 。
人人尽展其才 , 一桶浆糊粘接世界智慧
孟晚舟说 , 华为并不要求员工“样样精通”、“十项全能” , 而是鼓励员工在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领域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 具有解题、破题能力的“单项突出”人才 , 才是当前攻坚克难时期最需要的 。
她说 , 华为就是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 , 将一群人粘合在一起 , 做一件事情 。
孟晚舟举了一个例子:二十多年前 , 华为俄罗斯数学研究所有个年轻的小伙子 , 从事算法研究 。 可以说 , 他是华为早期高薪聘请的为数不多的“天才少年”之一 。 因为他当初不愿意离开家乡俄罗斯 , 为了留住他 , 华为在俄罗斯当地设立了数学研究所 。 他加入华为之后 , 不喜与人来往 , 终日就是摆弄摆弄电脑 , 打打游戏 , 偶尔做些数学方面的研究 。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 他看上去似乎碌碌无为 , 没有什么科研成果 。 但就是这样的一位“怪异”天才 , 在十年后攻破了从2G到3G的算法难题 , 华为也基于这项成果 , 推出了一款针对欧洲市场的SingleRAN方案 , 逐步超越竞争对手 。
孟晚舟说 , 常人难以理解的“怪异少数” , 也许在某个方面有着常人难以超越的才华 。 “用人之长、人尽其才” , 是华为的用人之道 。
孟晚舟回贵州母校演讲,以“咖啡”与“浆糊”揭秘华为人才之道
文章图片
孟晚舟回母校(图片来源:深圳商报)华为还有许多跨专业科研人才 。 在早期的电源开发团队中 , 就有一位主力人员 , 曾经是位牙科医生 。 华为看重的是他们扎实的基础学科积累、创新的破题思维方式 。
任正非在达沃斯论坛上接受采访时曾说 , 自己既不懂技术 , 也不懂财务 。 他就是提着一桶浆糊 , 把优秀的人黏在一起 , 拼出一个人才济济的华为 。
华为的“浆糊”哲学 , 英雄不问出处 , 创造价值者就应该获得尊重 , 保护每一个贡献者的合理利益 , 形成一个集群 。 华为粘接了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员工 , 也粘接了成千上万的外部优秀人才 。
解决一切问题和难题的根本在于人才
孟晚舟说 , 目前华为正在承受和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 这一路冲波逆折 , 百转千回 。
面对打压 , 是退缩不前 , 还是继续开放?华为如何作出更有价值的贡献 , 如何让科技的灯塔之光继续领航?
她说 , 从前面的分享中 , 可能已经得到答案 。 解决一切问题和难题的根本在于人才 。
孟晚舟强调 , 华为将坚持开放的人才观 , 用火花和汗水调制的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 , 用开放的心胸和格局粘接世界的智慧 , 既仰望星空 , 也脚踏实地 。
孟晚舟回贵州母校演讲,以“咖啡”与“浆糊”揭秘华为人才之道】极目新闻采访人员注意到 , 孟晚舟在演讲中多次提到“咖啡” , 这是明线 , 又以“浆糊”的粘接哲学首尾呼应 , 这是暗线 , 一明一暗 , 都是讲如何取他人所长 , 吸取他人的能量 , 诠释“聚众者远”这个道理 。 她提到“孤举者难起 , 众行者易趋” , 任何一点进步都需要他人知识与经验的分享 , 实际就是强调人才的作用 。
事实上 , 华为的人才观与人才战略 , 素来为外界所瞩目 , 成为研究的样本 。
资料链接一:
余承东险被下岗 , 任正非坚决力挺
据《中国经营报》2019年9月21日报道 , “任正非既不懂技术 , 也没有客户关系 , 但在用人方面确实非常独到 。 ”华为第一任人力资源副总裁张建国(2000年离职)告诉《中国经营报》采访人员 , 华为最厉害的地方是用人 , 也是最早搭建人力资源体系并提出人才“知本论”的中国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