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科技|“雷军系”分崩,小米生态链难逃“倒车”( 二 )


小米生态链企业与小米的分道扬镳 , 是迟早的事 , 而对于小米而言 , 当一个个生态链上的品牌离开小米 , 小米的生态链方案还能支撑公司的IOT“商业帝国”吗?
“帝国”犹在 , 却陷于低谷
根据最新财报显示 , 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分部收入 , 由2021年第二季度的207亿元减少4.5%至2022年第二季度的198亿元 , 但毛利率由去年第二季度的13.2%升至14.3% , 主要是因为核心零部件价格下降 。
小米IoT业务的下滑与华米、石头科技等企业的“去小米化”有直接关系吗?

实际上 , 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部分收入的增长早已经开始放缓 。 2019年 , 小米IoT相关业务营收实现621亿元及41.7%的增幅 , 2020年该业务收入为674亿元同比增长仅为8.6% , 到了2021年 , 该业务营收达850亿元 , 同比增长恢复到26% , 但这一数字仍低于原来平均的40% 。
从2020年至今 , 小米的IoT业务明显进入了低谷期 , 但根本缘由似乎不在于生态链企业的“去小米化” , 更多的是整个IoT领域的需求疲软和创新停滞 。

以可穿戴设备为例 , 根据IDC公布的最新数据 , 2022年第1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出现首次下滑 , 总出货量为1.053亿部 , 同比下降3% 。 其中 , 小米以9.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 , 同比下滑23.8% , 华为以7.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 , 同比下滑10.8% 。 库克曾解释 , 经济状况正在影响可穿戴设备和广告等产品、服务的销售 。
再比如扫地机器人 , 2021年扫地机器人赛道的增长明显放缓 。 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 , 2021年扫地机行业线上销售额同比增28% , 但销量同比下降了11% 。
自2019年起 , 小米的IoT业务逐渐不再依赖笔记本和智能电视的营收 , 来自于扫地机器人、路由器、TWS耳机等若干IoT产品的营收占比得到提升 。 可是 , 近两年可穿戴设备、扫地机器人等细分品类的增长不如预期 , 这使得小米也达不到华盛证券等券商对小米的IOT业绩预期 。
去小米化 , 固然让小米失去了一批相对成熟且在业内已经领先的合作者 , 可他们并非不可替代 。 如扫地机器人 , 在石头科技逐渐脱离小米后 , 小米引入了追觅、云米两家生态链企业顶替石头科技的接力棒 , 自己也另找了一家叫做深圳银星智能的公司来代工小米品牌的扫地机器人 , 目前有品商城共有25款扫地机器人 。
还有可穿戴设备 , 早在2019年小米智能手表发布后 , 媒体就挖出了这款手表背后的代工厂商是一家名叫龙旗的新厂商 , 而非此前小米手环的代工厂商华米 。
由此可见 , 不止是生态链企业试图摆脱对小米的依赖 , 小米也在寻求更多的代工厂 , 丰富自己的的产品布局 。 只是 , 当前不管是生态链企业还是小米 , 都陷入了一种增长乏力或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 尤其是前者 , 没了小米这颗大树 , 也就没了资金、渠道、营销等各方面的助力 , 业绩增长停滞 , 或许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
手机厂商“梦断”物联网?
财报显示 , 截止2022年6月30日 , 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IoT设备数达5.27亿 , 同比增长40.7%;拥有五件及以上连接至AIoT平台设备的用户数首次突破1000万 , 同比增长37% 。
相比放缓的营收和利润 , 小米IoT生态所囊括的智能设备无疑还在高速增长 , 越来越多的用户拥有更多可连接的智能设备 , 似乎让万物互联成为可能 。 华为也是如此 , 虽然涵盖IoT业务在内的终端业务(原消费者业务)较去年出现下滑 , 可实际上搭载HarmonyOS 2的华为设备数一直在增长 , 截至目前 , 突破了3亿 。
在实现物联网的步骤中 , 首先需要丰富的IoT硬件设备 , 其次 , 通过搭建平台去推动终端互联 , 但为什么可连接的智能设备越来越多 , IoT业务的财务表现反而增长放缓或下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