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青网李英锋同一类型、同一尺寸、同一材质的餐盘|“标签化营销”不能成为消费侵权套路

本文转自:北青网
本文转自:北青网李英锋同一类型、同一尺寸、同一材质的餐盘|“标签化营销”不能成为消费侵权套路
文章图片
李英锋
同一类型、同一尺寸、同一材质的餐盘 , 加上“网红爆款”“ins风”“牛排盘”等标签 , 标价就翻倍;同样是保温箱 , “轻奢”“复古”“商务风”的产品总是卖得更贵……近日 , 不少消费者吐槽在购物过程中发现的商品标签猫腻 。 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用来帮助消费者细化商品分类的各类标签 , 反而成为商家变相抬价的新手段 。 (8月29日《工人日报》)
同一类商品 , 甚至同一款商品或同一批次的商品 , 在材质、规格、外观、功能等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 却被经销商贴上了不同的标签 , 讲出了不同的故事 , 赋予了不同的风格 , 卖出了相差数倍的价格 。 这种标签化营销精准对接一些消费者的精细化购物搜索 , 在一定程度上把卖商品演变成了卖标签 , 也暗含着侵权风险 , 很容易滑出法治轨道、诚信轨道 。
诚然 , 大多数普通商品都执行市场调节价 , 商家拥有自主定价权 , 但商家定价不能信马由缰 , 突破法律底线 , 损害价格公平 。 《价格法》规定:经营者定价 , 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经营者不得有“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 , 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等不正当价格行为 。 《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则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时 , 使用欺骗性、误导性的语言、文字、数字、图片或者视频等标示价格以及其他价格信息”等价格欺诈行为 。 这些法律规定为经营者自主定价提供了原则指引 , 划出了底线和禁区 。
本文转自:北青网李英锋同一类型、同一尺寸、同一材质的餐盘|“标签化营销”不能成为消费侵权套路】不同的商家销售同一款商品时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 有的商家根据商品功能制定平价 , 有的商家给商品披上功能之外的氛围、观感、体验等显得“高大上”的“外衣” , 并制定较高的价格 , 依然在商家的自主定价权范围内 , 也在市场规律的调整范围内 , 并未触碰法律红线 。 同一商家针对同一商品 , 在某一时期卖“功能价” , 后来又改成卖“故事价”或“情怀价” , 只要商家严格执行明码标价规定 , 在同一时期内对所有消费者一视同仁 , 满足消费者的价格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 , 也无可厚非 。
但一些商家在同一时期给同一款商品贴上不同的标签 , 面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 , 就违背了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原则 , 构成价格欺诈、消费歧视 , 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 据报道 , 许多商品都有四个左右标签 , 有的甚至高达七八个高频标签 , 以此来保证尽可能出现在消费者的搜索结果中 。 显然 , 一些商家的标签化营销已经严重异化 , 成了一种新型的忽悠手法和侵权套路 。
“标签化营销”不能成为“标签陷阱” 。 针对商家的标签化营销 , 监管部门、消协有必要联合电商平台进行联合摸排、规范 , 给商家的标签化营销定规矩、明路径、划底线 , 拉出负面清单 。 如商家的标签化营销有违法侵权问题 , 则采取屏蔽、清理、约谈、处罚、曝光、封限账号权限等措施 , 倒逼督促商家增强规则意识和自律意识 , 合法合理使用标签 , 公平定价、诚信定价、透明定价 , 拔掉“标签暗刺” , 消除价格违法侵权点 , 充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
消费者也应该在搜索相关商品时多长个心眼 , 学会使用反制标签化营销套路的手段 , 在搜索时避开华而不实的溢价关键词 , 利用多种关键词对意向中的商品进行搜索、比价 , 并善用图片搜索、价格排序等功能 , 多渠道掌握商品的细节参数信息和价格信息 , 为避开“标签陷阱”、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提供信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