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肆虐,我们需要更多书写人与环境的科幻作品( 二 )


“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 , 技术和自然的矛盾仍然十分现实而尖锐 , 有很多人选择以生态危机为主题来进行创作 。 不管这一生态危机是人类引发的 , 还是自然自身演变的结果 , 其主题都是人们如何利用技术去面对它:要么在生态危机中探索新的生存方式 , 比如说像《沙丘》中的人类一样 , 发明可以把全身包裹起来的设备 , 让人的全身完成完整的水循环 , 从而极大地减少水的消耗量;要么尝试解决它 , 比如像在《流浪地球》中 , 我们觉得太阳系不适合生存了 , 便跑到另外一个星系 , 在那里生存和繁衍 。 生态危机这一主题 , 不仅可以展示出科幻小说中科学技术的魅力 , 还可以通过展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 引导人们对技术进行反思和探索 。 我认为 , 这才是生态危机这一话题经久不衰 , 被反复书写和讨论的原因 。 ”北京电影学院科幻协会的徐西岭这样认为 。
保护和发展 , 是科幻小说生态主题中一个重要的讨论对象 , 刘慈欣在作品《微纪元》里面讲到人在未来变得很小很小 , 如此一来 , 人类消耗的能源是以前的十分之一或者百分之一 , 但即便这样 , 消耗也是不可逆的 , 即使是地球上这么小小的人类群体 , 生活上一亿年、十亿年 , 太阳最后还是会爆炸 , 人类还是要寻找新的东西、新的能源、新的家园、新的可能性 。
极端天气肆虐,我们需要更多书写人与环境的科幻作品
文章图片
极端天气肆虐,我们需要更多书写人与环境的科幻作品】《沙丘》
极端天气肆虐,我们需要更多书写人与环境的科幻作品
文章图片
《流浪地球》
极端天气肆虐,我们需要更多书写人与环境的科幻作品
文章图片
《疑犯追踪》
科幻作品更多的是提醒我们未来难以预测
科幻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飞氘认为 , 很多科幻作家与其说是预言家 , 不如说是梦想家 , 只不过这个梦想具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性 。 “我们知道 , 预想未来的想法有时候并不特别难 , 科幻作品更多地是提醒我们未来难以预测 。 换句话说 , 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习惯性思维 , 我们会按照线性思维去想象明天 , 安排我们的未来生活 , 但科幻作品却可以让我们得到启发 , 那就是未来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 。 ”
在活动中 , 飞氘提到让他印象非常深的一部科幻作品 , 是他十多年前看的一个美剧 , 叫作《疑犯追踪》 。 作品中预想的是利用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摄像头及其他信息采集工具 , 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方式加以维护 , 从而制止犯罪、拯救生命 。 “这在今天看来我们也面临相似的问题 , 就是在个人隐私和个人生命安全之间的一种权衡 , 科幻特别有意思的地方体现在思维方法和艺术领域上 , 讨论着非常切实的问题 , 而并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 ”
活动中 , 嘉宾宋雨亭也谈到 , 自己印象特别深的是《2001太空漫游》 , 这部电影里面给了一个画面 , 就是宇航员看一个电子产品 , 这个电子产品跟我们现在所使用的iPad平板非常相似 。 这部电影是1968年拍的 , 平板这个概念从提出 , 到制作 , 再到现在几乎人手一部的普及程度 , 基本还是21世纪的事情 。 影片当中展现这两个宇航员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平板 , 并且看的是一模一样的视频内容 , 但是这两个人在观看时都是用各自的平板 , 全程没有任何的眼神交流或者语言交流 。 这部电影特别鲜明地预见了平板普及的情况下 , 人类的交流会出现疏离和冷漠化的深层现象 。
“在这么多的科幻作品里面 , 固然有很多作品成功预言了现在会发生和会实现的技术 , 但是更多的作品是没有成功预言的 。 比如说太空电梯、太阳帆飞船 , 与其说它是一种预言能力 , 不如说它是一种对合理可能性的想象 。 我认为科幻作品中的想象不一定非要成为现实 , 重要的是发生的这个事情对于当前这个小说里面描绘的世界和人物产生影响 , 让作品中的世界及人物区分出好坏 , 合理 , 这才是科幻想象需要承担的东西 。 ”曾经担任过京津冀科幻联盟会会长、北京邮电大学科幻协会社长的笑匠谈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