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的100种可能:元宇宙、社区商业、居民共创 | 对话大鱼营造何嘉

城市里被闲置多年的防空洞 , 除了当做居民乘凉、孩子们玩耍的秘密天地 , 其空间价值能否有效利用?
刚刚来到大城市的年轻人生活在社区里 , 就可以与城市产生连接吗?
那些「消失的附近」能否通过元宇宙或新技术被永久留痕?
这些关于城市、社区及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命题 , 已有人将其一步步落到了现实之中 。 在上海新华路街道活跃多年的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 , 策划了街区刊物《新华录》 , 举办了四届美好社区节 。
社区的100种可能:元宇宙、社区商业、居民共创 | 对话大鱼营造何嘉
文章图片
新华录
他们发起了许多参与式社区活动 , 比如「一平米改造」活动 , 几十组居民提案 , 有十组最终落地;比如疫情期间组建起了120人的新华志愿者车;再比如在元宇宙里上线了专属志愿者NFT徽章 。
这家机构也被邀请到很多其他街道去支持社区营造工作 。 他们在虹桥机场新村发起了「社区参与式博物馆」 , 还将上海长宁区仙霞新村的防空洞改造成了「闲下来合作社」——拥有画室、书吧、咖啡店、社区公共客厅在内的多功能空间……
社区的100种可能:元宇宙、社区商业、居民共创 | 对话大鱼营造何嘉
文章图片
闲下来合作社
从设计空间到街区规划再到居民共创活动 , 社区营造机构正在改变一些城市基本生活单元的面貌 。 例如 , 成都市从2016年起开展社区营造工作 , 2018年投入15亿支持社区营造 。 又例如上海在聚焦2035年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 , 营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 。
各地鲜活的案例中 , 除了居住场所外 , 社区的概念被重新释义、扩充 , 拥挤喧嚣的菜市场、常去遛弯的公园、街角新开业的咖啡馆 , 甚至闲置的防空洞 , 都有着「营造」的无限可能 。
人类学者项飚曾提出「附近性」的消失:作为日常互动场所的邻里、社区空间 , 在年轻人的叙事里消失了 。 在大鱼营造创始人何嘉看来 , 社区里那些寻常又实实在在的「附近」构成了生活最坚实的基础 。
相比硬件上的空间改造 , 社区营造的重要命题是如何激发在地居民用有创造力、参与式的方式去发展社区 , 从而更好地在社区生活 。 何嘉认为 , 主角一定是与社区关联最紧密的居住者 , 人是社区的内生动力 。 「所有的讨论 , 最终都指向生活其中的人和生活 。 」
让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居民共创实验如何开展?元宇宙的NFT徽章如何与真实的社区产生关联?社区营造机构给社区带来的变化的影响有多大?带着这些疑问 , 36氪与何嘉聊了聊 。
Q:近些年 , 社区营造正在逐渐被看见 。 您认为国内的社区营造发展到了什么样的阶段?社区营造机构在其中的角色是什么?
A:现在应该还是处于探索期 。 尽管社区营造近些年成为一门被(容易)接受的显学 。 实际上真正以组织化专门投入做社群营造的机构并不多 。 需求量很大 , 供给端比较弱 。
一个社区被「重新装修」时 , 需要全流程参与调研走访、编制规划、改造空间、组织活动、维护社群等一系列社区营造工作 , 其中需要协调政府、企业、居民等多个相关方 , 让社区本身拥有可持续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 , 人、空间、钱、资源、活力都很重要 , 社区营造最重要的是能够形成自治、共创的机制 。
大鱼也一直试图去拓展社区营造的外延和内涵 。 其实大鱼的团队有两种角色 。 一个是专业者的角色 , 我们的团队有规划师、建筑设计师、交互设计师等 , 跨专业的身份让我们能够以专业视角去到各个社区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