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长约绑架的IC设计公司

在半导体的下行周期中 , 代工厂的主导地位仍明显 。 8月9日 , 芯片巨头高通宣布将从格芯额外购买价值42亿美元的半导体芯片;加上此前高通与格芯达成的32亿美元的采购协议 , 高通到2028年在格芯一家代工厂的采购总额就达到74亿美元(约504亿元人民币) 。
在半导体行业 , LTA(LongTermAgreement长约订单)曾经是IC设计公司保证成本的选择 。 在芯片陷入结构性缺货的当下 , 晶圆厂却没有任何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意思 , 现在巨额的长期订单又成为了IC设计公司的负担 。 为什么IC设计公司会陷入这样的被动局面?IC陷入长约订单的困境对于代工厂是否又是百利无一害呢?
代工厂正处于强势期【被长约绑架的IC设计公司】供需决定关系 , 晶圆代工产能有限 , 这是IC设计公司陷入被动的根本原因 。 曾经代工厂被认为是成本中心 , 美国的设计公司将制造环节外包给亚洲 , 以使无晶圆厂公司蓬勃发展 。
被长约绑架的IC设计公司
文章图片
来源:YoleYole统计的这份数据一定程度地展现了晶圆代工厂的发展历史 。 随着摩尔定律的发展 , 晶圆制造的节点对工艺要求越来越高 , 整个领域的参与者越来越少 。 在2002-2003年 , 市场上还有26家公司掌握了130nm技术;2010-2012年 , 当技术节点来到32nm/28nm , 市场上仅存10家公司拥有相应的技术 , 其中ADI、AMD、Ateml、Cypress、Freescale、Fujitsu、Hitachi、Infineon、Mitsubishi、ON、Rohm、Sanyo、Sharp、Sony停止对先进晶圆制造技术的研发;到了2022年 , 先进制程领域的竞争只有三家企业 。
可以看到 , 那些放弃了代工厂的大厂大部分都被其他半导体公司“接手” 。 Hitachi在1999年将德克萨斯州的8英寸晶圆厂出售给了Atmel;Fujitsu的晶圆厂卖给了安森美;AMD在2006年将晶圆厂拆分 , 后该晶圆厂独立为格芯 。 随着纯代工厂市场上的玩家越来越少 , 有资金、技术的“接盘”的代工厂越来越少 。
许多半导体公司有目的性的选择剥离半导体制造业务 , 剥离这部分业务可以降低公司的成本 , 进而提高公司利润 , 让公司成为更赚钱的公司 。 芯片制造技术的进步需要建造一个全新的晶圆厂 。 过去 , 为晶圆厂配备的设备并不昂贵 , 同时市场上有大量较小的晶圆厂小批量生产芯片 。 从整个半导体产业来看 , 纯代工厂的出现是符合经济效益的 。
纯代工厂的出现 , 也是当时半导体公司判断整个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的结果 。 2003年 , 高通首次进入全球半导体公司收入前20 , 证明了fabless模式的崛起 。 随后多家半导体公司开始效仿高通 , 剥离其制造工厂 。 例如 , Atmel从2005年开始出售晶圆制造工厂 , 选择采用fab-lite策略;Cypress在2007年将晶圆技术研发中心出售 , 从而将设计部门变成利润中心 。
在晶圆厂产能百花齐放的年代 , IC设计公司更有话语权 。 但随着整个行业按照摩尔定律发展 , 先进制程的发展开始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 最新设备的成本已经增长到一个新工厂可能花费数十亿美元的地步 , 代工行业的参与者开始越来越少 。 设计公司数量增加 , 代工厂数量减少 , 这样的供需市场让IC设计公司成为了弱势的一方 。 台积电总裁魏哲家提到 , 台积电接单往往是2.5万片起跳 , 这再次显示出了代工厂的底气十足 。
为未来付费的订单为了避免代工价格大幅增长 , 对于IC设计公司来说 , 提前付款也是一种控制成本的方法 。
在整个半导体行业经历了缺货恐慌后 , 仅存的晶圆代工厂们开始扩产 。 但晶圆厂的扩产需要大笔资金 , 为了支持晶圆厂的扩产 , IC设计公司通过长期订单为代工厂的扩建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锁定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