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京东健康CEO金恩林专访:“断舍离”,打掉互联网医疗的泡沫( 三 )


金恩林:第一 ,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 , 我们要继续巩固在实物供应链上的渠道优势 , 进一步提升效率 。 这块不会放缓的 , 这是基本盘 , 也是公司开拓服务业务和其他新业务时 , 自身“底气”和“安全感”的来源 。 第二 , 在医疗服务领域里 , 扩大我们在线医疗服务的规模 , 包括用户规模和收入规模 。
业务“断舍离”:去粗取精 , 打掉泡沫京东健康的战略保持稳定 , 并不意味着CEO的管理风格也一成不变 。
曾经的互联网红利期已过也并非绝对的坏事 , 尤其是对慢热的医疗行业而言 。 这是一段互联网医疗企业排除干扰、沉下心来夯实业务的时期 。 在发展策略的选择上 , 金恩林更关注做减法 , 能从各种似是而非的可能性中 , 找到明确而适合的机遇 。
八点健闻:接手京东健康一年了 , 你觉得自己的风格是怎样的?
金恩林:我强调有序地发展 , 有序地创新 。 在业务和团队前进之前 , 我希望前进的方向是看准的 , 投入是集中的 , 在结构和控制上面达成一致 。 这点就像行军打仗 , 要有计划、集中力量去做有价值的事情 , 去粗取精 , 打掉泡沫 , 所以我在策略上面很少做不太确定的加法 。
在创新方面 , 也希望大家能够用最有效的办法直面最根本的难题 。 现在这个行业 , 难题很多 , 机会也很多 。 即便我们再增加一万人两万人 , 肯定也会有事情干 , 但不一定会有结果 。
这个行业不缺少失败的先例 。 医疗行业的一大特点是转换周期很长 , 因为传统的体系稳定、模式成熟 , 支付方少 , 它的创新进程相对就会比较慢 。 在这种背景下 , 仅靠模式创新是无法在短期内解决难题的 。 明确这一点后 , 就没必要同时开展那么大范围的尝试 。
八点健闻:哪些业务是在你明确方向之后做了减法的?
金恩林:比如说从线下到线上的“医带患”模式 。 一般来说 , 企业会通过高补贴来“拉新” , 随后即发现这种方式获得的用户留存率很低 , 他们也很少能在线上产生医疗服务的需求 。 正如前面讲的 , 我们的思路是通过为医生提供数智化工具 , 来帮助医生管理患者和进行科学研究 。 另外还有之前的“私人医生”服务包 。 我们一开始尝试这款产品 , 是给用户提供私人医生服务 , 让我们的合作医生 , 跟患者有个类似“专属会员”的关系 , 让用户可以随时向医生问诊 , 有比较定制化的服务 。 但效果并不理想 , 在服务过程中 , 我们发现这个产品缺少服务标准 , 不能很好地管理合作医生的服务质量 , 很快我们便调整了产品方向 。 对于在底层或核心逻辑上存在问题的产品 , 我就会果断停掉 。
八点健闻:这些是减法 。 加法呢?
金恩林:我鼓励“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式的创新 。 我们内部有相应的激励机制 , 来支持团队或员工提出的一些创新产品或业务模式的快速发展 。
八点健闻:目前成果怎么样?
金恩林:目前业务模式相对成型的有两个团队 , 一个是中医院 , 一个是宠物健康 。
中医有很多与“养生”相关的概念 , 其实本质上是疾病预防和慢病管理 , 是一个比较适合线上的学科 。 我们连接优质的中医资源 , 提供专业、可及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问诊服务 , 获得了很多用户的认可 。 此外 , 我们还与线下医院合作 , 推动中医药行业的数智化转型 , 通过落地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立中西医协作发展平台 , 帮助中医院打造重点专科;并通过院内制剂创新应用等方式 , 助力和促进名医的成果转化;也会通过供应链监管体系、精标药房、药物疗效评价等方式 , 推进中医药标准化体系建设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