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垂直电商大败局:烧光1300亿,却没有未来( 三 )


至此 , 垂直电商在和综合性电商的对决中接连败下阵来 。 而抽走蜜芽们最后一根稻草的 , 则是近两年风云变幻的外部大环境 。
首先 , 互联网流量红利的消失已是不争的事实 。 为了争夺更多的用户 , 各类电商平台势必要付出更大的成本 。 以最近处在风口浪尖的每日优鲜为例 。 有业内人士指出 , 每日优鲜的获客成本仅30-40元/人 , 但要培养出一个稳定复购率的用户 , 需至少连续下单6次 。 为了促进用户的复购 , 平台则要不断发放优惠券 。 因此 , 算下来每日优鲜每获得一个稳定的用户大约需要200元 。
要获得更多的用户 , 需要更多的钱 , 但事实上 , 资本的热情已在迅速消退 。 据电融宝发布的《2022年7月中国电子商务行业投融资数据报告》显示 , 今年7月 , 整个电商行业融资数为18起 , 比去年同期31起下降41.94%;融资总金额约15.3亿元 , 比去年同期177亿元下降91.36% 。

此外 , 随着近两年疫情影响经济下行 , 人们的消费意愿普遍降低 。 寒冬来临 , 没有一家电商可以独善其身 。 于是 , 淘宝、京东、拼多多等传统电商巨头和抖音、快手等新锐电商平台纷纷下场挤占垂直电商的生存空间 。 有数据统计 , 2021年 , 淘宝系、京东、拼多多三大巨头的GMV口径下市场份额合计已超过88% 。 留给垂直电商的时间和空间 , 都不多了 。
转型无路 , 进退维谷?如果说十年前开始的百花齐放是垂直电商最好的时光 , 那么现在就是他们的至暗时刻 。 业内普遍认为 , 对垂直电商们而言 , 摆在他们面前的路不外乎两条:或者更进一步 , 将平台打造成综合性电商 , 或者退后一步 , 转做品牌商 。
但事实上 , 这两条路要想走通 ,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
将垂直电商打造成综合性电商 , 在这条路上真正跑通的只有京东 。 2004年 , 以3C类产品起家的京东俨然是一家数码领域的垂直电商 。 到2008年 , 其销售额仅有当当网的75% 。 但随着京东开始自建物流体系 , 并逐步转型为综合性电商后 , 如今已可以与淘宝、拼多多三分天下 。 而当当网虽然也在2012年开放了平台 , 但依然无法打破外界对当当就是卖书的认知 。 因入场太晚 , 且缺乏更新更好的商业模式 , 当当网错失转型黄金期 。
事实上 , 垂直电商们近些年一直想向“综合”二字靠拢 。 奢侈品垂直电商寺库 , 自2015年就开始“去奢侈品电商化” , 转型定位为线上线下精品生活方式平台;以球鞋垂类杀出重围的得物 , 也在迅速调转船头向综合性潮流社区迈进 。
但那个可供电商们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 打着综合旗号的电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面目模糊 , 他们丢掉了“垂直”所赋予的标签之后 , 依然换不来市场的一点垂怜 。

(8月10日 , 寺库年内第二次被申请破产清算)
既然长不成大而全的综合性电商 , 那就干脆专注自营品牌吧 。 于是 , 蜜芽创始人刘楠放弃APP后专注于孵化“兔头妈妈”品牌 , 并屡屡在社交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宝宝树创始人王怀南则转投银发赛道 , 创立了主打老年群体的鞋类品牌“晌午” 。

但创始人的转型就代表了垂直电商的转型吗?说到底 , 所谓的转做自营品牌 , 更像是垂直赛道的创始人在看到前路无望之后 , 纷纷跳脱出来的无奈之举 。 即便他们的转型最终取得了成功 , 又能代表垂直电商的成功吗?当然不能 。
垂直电商的结局 , 或许在其诞生之初就已经写好了 。 王怀南就认为 , 垂直电商的概念其实本身就是存在悖论的 。 “在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的当下 , 垂直电商只向这些辛苦获得的客户卖特定的垂直产品 , 效益是明显不高的 。 ”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也曾指出 , “从全球来看 , 垂直电商也鲜有最终成功的案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