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光明日报7月31日|网络平台个人写作板块现实感十足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7月31日|网络平台个人写作板块现实感十足
文章图片
7月31日 , 中国作协启动“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 包括网络文学网站在内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定期向中国作协推荐申报优质选题 , 也将推动网文创作丰富化、多样化发展 。 新华社发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7月31日|网络平台个人写作板块现实感十足
文章图片
不少新兴网络文学平台定期发起读者共写、共读等线上活动 , 是打破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屏障、打造文学社区的有益尝试 。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近年来 , 不少社区网站或社交媒体都开辟了个人主页的写作板块 , 引发大众参与 , 推动网络文学原创平台更加多元化发展 。 这些新生的网络文学原创平台在题材内容、创评互动、审美取向等层面有别于原有网文阅读平台 , 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
创作重心从造梦转移到现实生活现场
长期以来 , “爽感”是网络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关键要素 。 网络文学习惯于通过夸张的情节刺激读者 , 构筑一个虚拟世界满足人类的欲望需求 。 网络文学似乎成了关乎快感的文字游戏 , 让人们在虚幻世界获得现实中缺失的成就感和优越感 。 而近期 , 独立于原有网文集团的多种网络文学原创平台对稿源接收标准进行了调整 。 有的平台甚至表示不接收架空、穿越等幻想类作品的投稿 。
新兴的网络文学原创平台 , 更强调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 , 注重沉入现实 , 展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际遇 , 现实感更足了 。 有的平台连续几年举办征文大赛 , 每一届的主题和组别都不同 , 但“职场”“生活”“人生”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 。 在不同的原创文学平台上 , 现实题材方兴未艾 , 拓展了网络文学的版图 。 一些写作工作室不约而同将记录真实作为自我定位 , 致力于发掘、书写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下的命运沉浮和个体感受 。 当写作从欲望的满足转向真实人生的记载 , “爽感”体系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 深入现实的表达收获了大量读者 , 在出版、影视改编等IP开发层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 网络文学已经形成自身的文化秩序 。 在网络文学中 , 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表现为“造梦”和“入梦”的模式 。 网络作家是网文虚拟世界的创设者 , 编造出仙侠、穿越故事等让读者沉浸入梦 , 借此实现网络文学的消费性和产业化 。 而经过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后 , 在社交媒体等网络文学原创平台中 , 创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 , 网络文学读者将网络作家视为自己生活的“同路人” 。 当创作重心从造梦转移到现实生活现场 , 从普通人的视角记录和叙写生活时 , 作品便展现出接地气、聚人心的力量 。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7月31日|网络平台个人写作板块现实感十足】在传统文化秩序中 , 文学创作者喜欢自我隐藏 , 但网络时代的读者认可一位作家往往想了解作家的生活日常 。 读者不仅欣赏优秀的作品 , 也想对作品的生产过程进行“窥探” 。 读者不仅关注作者的写作内容 , 而且将作品和作者关联起来 , 探究其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考察作者与自己是否是“同路人” , 期望获得深层次精神交流 。 当读者将作者视为朋友 , “造梦”就不再重要 , 网文阅读成为对好友生活的观察与分享 , 作者与读者以“同路人”的形象结成“联盟” 。
从网络文学收费机制开始 , 增加读者黏度是文学网站管理者的聚焦点 。 从表面看 , 读者是创作关注的重心 , 作者需要迎合读者的需求 , 但实质上 , 读者的阅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站的推送 , 是基于算法的被动选择 。 网络文学作品浩如烟海 , 没有算法推荐 , 优秀作品难以进入读者视野 。 商业资本的介入使网文网站更关注IP产业化开发 。 读者的认可包括订阅数、浏览量、追更率等是流量的体现 , 其意义已经不仅限于创作与评论的交流 , 而是指向IP运作背后的商业资本变现 。 创作者和读者一定程度上成为传统网文平台的“数字劳工” , 网络文学的创作逻辑也从读者中心转为数据本位 。 但是 , 对数据的过度关注与强调 , 并不利于网络文学的后续发展 。 在文学活动中 , 作者并非机械的码字机器 , 读者、粉丝也绝不能等同于数据或流量 , 他们是有情感、有知觉的人 。 正是因为如此 , 多平台不但为网络文学商业化找出路 , 更为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提升提供了有益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