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锂电池爆炸,现在技术能制止吗?不能!( 二 )
文章图片
鞭炮和电池一样 , 是一种含能器件|Pixabay
由此可见 , 理论上锂离子电池本征便可能发生高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 , 且其内含的可燃电解液也会助推此反应 , 带来燃烧甚至爆炸的后果 。 锂离子电池燃烧或爆炸的威力有多大呢?光从其储存电能的角度来说 , 150Wh/kg能量密度的普通锂离子电池的电能大约是TNT炸药爆炸产生热量能量密度的1/10 。
近年来的研究确凿地证明 , 锂离子电池事故中正负极在特殊情况下可直接发生剧烈氧化还原反应 , 甚至铝和铜集流体也能以还原剂的方式直接参与反应 , 产生的热量要显著高于电池储电对应的能量 。 一般来说 , 在密闭空间中锂离子电池发生安全事故 , 其最高温度能达到800℃以上 , 而一只43.4g重锂离子电池发生爆炸时的爆热相当于5.45gTNT , 达到TNT当量的1/8[2] 。
而锂离子电池之所以不以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而是以电化学反应的方式将其内部的化学能可控地、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电能 , 是因为隔膜将正负极有效地物理隔离/电子传导绝缘(以及导离子电解液的存在) 。 但是 , 当出现各种内因或外因导致隔膜失效 , 进而正负极直接接触后 , 这种内短路会带来电能被瞬间释放 , 产生大量热并带来高温 , 瞬间破坏电池内部化学体系稳定 , 导致负极/电解液、正极/电解液、负极/正极之间 , 甚至集流体也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 , 瞬时放热升温、造成电解液瞬间气化进而夹杂着负极/正极活性物质粉末喷出电池壳体 , 带来燃烧甚至爆炸的恶果 , 这个过程叫做热失控(简称TR)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滑动查看近年来电动汽车安全事故数量统计(左)与事故场景统计(右)|参考文献[1]
根据近年来电动汽车事故场景统计 , 大部分事故都是由于“自燃” , 包括静置时(电池无充放电)、行驶时(电池放电)和充电时 。 少部分是有外部热源、碰撞和控制电路失效时发生的事故 。
“自燃”属于自发性热失控 , 后者统称为各种滥用条件下(热滥用、机械滥用、电滥用)的热失控 。 尽管两类情景下热失控最终带来的升温、燃烧等机制相似 , 对其展开研究的难易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别 。 目前 , 滥用条件下的热失控由于激发条件可控 , 近年来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 基本能够定量描述各种滥用条件激发热失控的机制及随后的危害情况 。 但自发式热失控 , 由于其诱因复杂不好预测 , 热失控后的电池又被完全破坏很难复原热失控前的微观状况 , 成为研究难点 。
为什么难以预测锂离子电池热失控?
自发式的热失控是目前电动汽车最大的安全焦虑 。 为什么其难以预防?这都要从电池的制造说起 。
【电动车锂电池爆炸,现在技术能制止吗?不能!】如果每一支电池从微观的电极材料颗粒、隔膜到宏观的极片、壳体封装都100.000000000%的完全一致 , 那用几千个或几十万个这种电池做成的电池组肯定会有更好的安全特性 。 你可能注意到这里百分之百的表达方式有点不一样 , 后面有十来个零 , 这代表着一种理想的预期——电池全尺度的高一致性 。
众所周知 , 电池不一致性的后果就是性能劣化的电池会更快地衰变 , 有些钝化失活 , 直接失效;也有部分走向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内短路进而热失控、燃烧、爆炸 。
那这种危害最大的自发式内短路为啥就不能预测呢?
原因主要一是这个衰变到内短路过程十分缓慢且外界电压信号不明显 , 二是出事的电池都直接在几分钟内直接进入破坏式的热失控 , 电池全毁 , 证据无法回溯 , 也使得此领域研究进展缓慢 。
- 电动车,没有新革命
- 巴黎协定|纳微半导体成立全球首家电动车氮化镓功率芯片设计中心
- 近日|五菱全新微型电动车曝光,比宏光miniev还小
- 绿源、台铃、大阳发布2022款新电动车,动力足,续航超过100公里
- |天文学家首次目睹恒星爆炸的“狂暴模样”
- 合作备忘录|富士康上线电动车宣传片?疑似来自素材网站售价19元
- 电动车|男子骑电动车逆行:敬礼后弃车离开 司机/网友集体看懵
- 鸿海科技集团|富士康上线电动车宣传片?疑似来自素材网站售价19元
- 快递|开封一快递装卸时发生爆炸:里面是摔炮 禁止走普通物流
- 有生之年,你会看到超新星爆炸吗?科学家这样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