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曦创始人陈维良:得数据中心者得天下|36氪专访( 三 )


陈维良:现在国内大力推进新型数据中心、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的建设 , 加速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 。 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强调算力是核心生产力 , 算力安全是国家科技自强的基础 , 是国家获得全球战略竞争优势的立足点 。
近两年 , “东数西算”工程为国内芯片产业发展 , 尤其是以高性能GPU为核心的高端算力芯片产业 , 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 包括下游应用行业对数据处理需求的快速增长 , 直接刺激相关算力芯片的发展 。 在工程实施热度的牵引下 , 许多国内芯片公司都纷纷加大对存储、计算等类型芯片的投资力度 。
算力设施的建设离不开硬件设施的配套完善 , 数据中心需要“高性能、高能效、高通用性”的GPU处理器 。 我们的目标不是为某个单一的应用热点提供定制化产品 , 而是打造世界一流的GPU公司 , 提供国产自主可控的高性能GPU芯片 , 为我国算力基建的安全性和自主性保驾护航 , 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算力保障 。
36氪:实际上 , 全球高性能GPU市场仍是英伟达的天下 , 国内新玩家要如何寻找突破机会?
陈维良:与国际巨头相比 , 目前国内GPU企业才刚刚开始追赶 , 行业处于弱小分散的状态 。 国产GPU企业需要构建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护城河 , 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 这其中自主可控的高性能GPUIP是核心 。
除此之外 , 生态也是一个壁垒 。 沐曦MACAMACA软件栈通过兼容国际主流GPU生态的方式 , 解决应用生态的问题 , 最小化用户存量应用的迁移成本 。
创新是高科技企业的生命 , 我们在全自研高性能GPUIP架构上的创新 , 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 生态兼容解决了“阻力” , 创新的优秀的产品增加了“动力” , 这是新生企业的突破方式 。
36氪:目前全球AI的落地并不如行业最初预期那样发展 , 这是否会影响到上游GPU玩家?您认为国内GPU玩家落地最大的难点在哪?
陈维良:不如预期的原因众多 , 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原因是生态障碍 。 AI的训练和推理主流产品是GPU , 基于DSA和ASIC技术路线的AI产品在产品部署上遇到不少挑战 。 我们的产品路线是高性能GPU , 并且兼容国际主流GPU生态 , 因此不会遇到上述困难 。
沐曦创始人陈维良:得数据中心者得天下|36氪专访
文章图片
沐曦MXC系列GPU(曦云)产品概念图36氪:人才稀缺仍是当下国产半导体行业发展的重要挑战 , 尽管近几年国家设置了集成电路相关专业 , 但学术迈到产业存在一定的门槛 , 目前产业人才仍以海外回流为主 , 您如何看待这一现状?
陈维良:GPU芯片技术难度高 , 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的行业 , 需要企业进行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人才积累 , 才有实力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芯片产品 。 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预测 , 到2022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74.45万人左右 , 目前行业人才仍有20多万的缺口存在 。
就芯片设计企业来说 , 人才紧缺一个方面是体量 , 即缺人数;另一个方面是高度 , 即缺塔尖的人才 。 企业如果没有“塔尖”的人才 , 技术和产品竞争力就会有极大限制 。 而“塔尖”的搭建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淀 。
就沐曦来说 , 公司由出身于本土的集成电路领域资深专业人士创建 , 研发工程团队有“塔尖”和完整的建制 , 能够快速聚集布局人才 。 在“塔尖”的带领下 , 团队建设非常坚固 , 而不是一盘散沙 。
人才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 , 我们十分重视人才培养 , 与国内多家知名高校打通产学研合作渠道 , 通过企业导师、企校联合培养、实习基地建设、定期技术交流、定向招聘等多种途径 , 加强校企联动共谋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