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测碳」:上天容易,落地难 焦点分析( 二 )
(注:“幅宽”指的的是卫星一次性可检测的地面宽度 , “重访周期”指卫星第一次和第二次经过地球同一点的时间间隔 , 这些对应卫星能给到的数据更新频率和信息量 。 )
碳数据方案提供商行星数据CEO白纯钰告诉36氪 , 为了碳交易而购买碳数据的客户 , 很在意是否可以按照需求监测和分析交易的碳资产 , 比如最近三个月全中国森林碳汇的整体变化情况 。 这就需要卫星配套的数据反演软件快速处理各种需求 , 但目前国内这类商业化公司很少 , 即使这样的数据完全公开 , 也很难快速应用 。
而国内碳交易参考的商业化遥感数据 , 多数依赖海外 。 即便句芒号数据公开 , 以目前全球发射的碳监测卫星数量 , 也很难满足更新需求 。 “数据不够”是遥感碳数据分析公司会遇到的一大困扰 。
无法解决的数据焦虑
过去采集碳数据主要靠地面监测 , 如世界气象组织协调建立的31个温室气体全球大气本底观测站 。 但这些站点只能监测陆地气候情况 , 没办法监测海洋 。 卫星遥感监测可以弥补缺憾 。
欧洲、日本、美国、加拿大相继发射了观测二氧化碳浓度的卫星 , 对国家层面研究减碳意义不小 , 比如美国研究机构已经可以测量出特定燃煤电厂运行排放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也通过“中国碳卫星”数据 , 做出了全球碳通量数据集 。
然而 , 目前中国可用于商业化的遥感卫星数量占比不高 。 相对于NASA、欧空局甚至日本宇航局 , 中国遥感卫星的公开数据 , 不论从数量、质量 , 还是获取容易程度上 , 差距不小 。
“即使有再先进的卫星 , 想针对全球的碳汇做精确测量 , 只靠一颗在轨服务 , 也没办法整体性的解决问题 。 我们很希望可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 比如商业航天的工作可以交给商业化的公司来做 。 ”白纯钰表示 。
实际上 , 海外已经有过商业航天公司参与碳监测的成功案例 。 如加拿大卫星公司GHGSat发射了3颗温室气体监测卫星 , 它们还有自己的数据管理平台SPECTRA 。 GHGSat客户包括壳牌石油、雪佛龙和道达尔能源 , 投资人不乏沙特阿美和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巨头 。
文章图片
画家虚拟的GHGSat卫星图片 , 版权属于UTIAS-SFL
事实上 , 就国家队而言 , 中国卫星的硬件、航天技术已经足以比肩世界一流水平 。 然而 , 卫星采集到的信息回传后 , 如何快速处理信息 , 拿出普通商业客户需要的碳汇数据 , 才是更加重要的问题 。
根据白纯钰的说法 , 这些处理应该在卫星上天之前就统一设计好 , 并与潜在客户对接完毕 , 而非卫星信息拿到后再事后分析 。
但国家队卫星的数据用户往往是国家级的科研单位 , 他们的需求主要瞄准更宏观的全球变化研究或国家层面需求 , 和市场上的商业化应用很多时候并不完全匹配 , 这也导致没有发射能力的卫星数据应用公司即使拿到这类数据之后 , 可以施展的空间也非常有限 。
当然 , 眼下依靠海外的底层光谱信息 , 只要有分析能力 , 也有公司能做出碳排放和碳汇数据 。 但碳交易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 目前全球碳交易市场增长迅猛 , 2021年全球碳市场成交总额比2020年增长1.6倍 , 达到7600亿欧元 。
各个国家参与到碳中和计划中后 , 碳交易的频率和金额还会增长 。 伴随金融市场成熟 , 对碳排放、碳汇数据的需求只会更饥渴 。
市场总是要在各个参与方无数次合作后 , 才会充满活力 。 也因为有商业化公司的参与 , 行业才能迅速成长 。 尤其是碳中和这一涉及全球金钱和资源流动的领域 , 不可能靠几家巨无霸公司或机构提供所有需求 。
- 卫星「测碳」:上天容易,落地难 | 焦点分析
- 折叠屏|vivo新折叠屏vivo X Fold「S」将搭载骁龙8+
- 显卡|「22年8月」装机配置推荐 | 2000-4000元 | 刚需显卡新选择
- C轮融资|36氪首发|整合本地市场即时配送多方需求,「闪飞侠」完成千万级A轮融资
- 卫星|“卫星锅”被限制安装,究竟可以看到什么秘密?其实都是为了我们好!
- 卫星|空中亿象:今天的商业无人机,未来的飞行物联网
-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16日讯(记者黎清 通讯员杨岑)全球首颗健康研...|全球首颗!明年发射升空,这颗卫星来自武汉
- AlphaFold「奠基人」周耀旗:用37年的边角料研究,找一座「精神乌托邦」
- 杜比|他花25美元入侵马斯克的星链卫星终端,结果SpaceX喊他直接去上班
- 36氪企服「金牌点评人」计划招募火热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