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为什么我们需要雷军那样的“活化石”?( 二 )


雷军讲述的第一个低谷,是一个花三年时间做了一款办公软件遭遇惨败,“站柜台”卖货备受冷眼的故事,发生的起点在30年前,“东风放眼满来春”的1992年 。
金山WPS如日中天,微软携Windows和Office大举杀入中国,当时担任金山软件北京公司总经理的雷军组织班底历时三年,研发出一款试图狙击微软“入侵”的盘古办公软件 。然而,“盘古”上市第一天即遭遇市场无情打脸,也把金山拖到了生死边缘 。雷军决定自己上阵“卖货”,在中关村“站柜”的经历再一次教育了他:闭门造车的“高科技”产品不好卖,自high式的技术员推销更让消费者敬而远之……那时人们的普遍需求就是有一台电脑,能上手,自己能杀毒,其它的并不关心 。除此之外,雷军通过在中关村站柜的经历,第一次亲密接触了“零售”,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按照雷军自己的解释,这段经历为小米日后的“新零售”奠定了启蒙的基础,《小米创业思考》一书中有专门的一章探讨新零售以及零售的本质 。然而我们不妨跳出雷军的这段叙事结构,看看那个时代对信息技术产业从业者意味着什么,是不是一个“好的时代” 。
现在的很多人提到1992年,都不无向往地认为那是一个生机勃勃,到处都充满了赚钱机会的时代,随便一次冒险和尝试就能迅速致富 。但从1992-1996年,雷军没能“致富”,反倒差点拖垮了整个金山公司 。原因是什么?是因为那个时代,其实并不真正地正向回馈技术研发出身的创业者和企业家 。
这不是那个时代的错,而是在那个时代,中国还远未实现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更是普通人遥不可及的事物,人们对信息技术产品的要求,真的就是一台笨重方头呆脑的计算机硬件,以及几张即插即用快速上手的光盘——如果是游戏光盘就更好了 。看看1995年的《大众软件》杂志推荐和每期附带的光盘,不就是那么回事么?当然,金山反应的也真快,推出了《电脑入门》、《金山词霸》和《金山毒霸》等等“爆品”的光盘软件,把公司从ICU抢救了回来,但你能就此认为,雷军当初毕其功于一役,历史三年祭出的“盘古”办公软件,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么?
某种程度上,雷军当年押注“盘古”,像堂吉诃德一样地跑到中关村站柜卖“盘古”,就有点像2014年的一拨“虚拟现实”(VR)眼镜从业者先驱,也有点像这两年开发中国自主可控、国产可替代操作系统的从业者——视野和格局值得钦佩,但注定得接受市场的更长期磋磨 。比起现在,1990年代上半期的中国缺乏更丰沛的民间资本和金融工具支持这类创新,这种在当时高技术研发含量的产品的阵亡率比起现在要高得多 。对公司快速反应自救的要求要高得多,对关键的研发、产品和企业领军人物的心智和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要高得多 。当时的雷军能带着金山软件捱过来,活下来,自己还在站柜的过程中学到了零售的基础知识——如果我们有点历史观和时代感的话,就会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有多不容易 。
雷军讲述的第二个低谷,是一个他在WPS被微软暴击,出走金山,无地彷徨,在三里屯的酒吧街买醉蹦迪,甚至萌生了开酒吧的念头,最后在泡CFIDO网络论坛的消磨时光中找到了与自己相处的方式,并认识了马化腾和丁磊的故事 。它发生在1996年 。
对雷军来说,第一段低谷与第二段低谷可谓无缝连接,期间可能只经历了金山“重生”的短暂快慰 。要知道,WPS是雷军人生第一个完整的“作品”,但在微软携Windows和Office大举进入中国的1995年被迅速击溃,让出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雷军在演讲中形容,面对微软的竞争,“看不到一丝的希望” 。你可以体会一下这背后的绝望和灰暗,一名属于“少年得志”的优秀程序员的绝望和灰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