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被骂“精神鸦片”的短视频,正处在暴风雨前夜?( 二 )


很多人指出 , 这是一种价值的回归:即 , 将互联网企业从恶性流量获取、低质的补贴战竞争、肆意的横向发展中拉回来 。
不过 , 其中的深层逻辑 , 鲜少有人提出 。 可以说 , 监管层的发力核心 , 或许在于:“挥刀”向利用人性弱点赚取不合理利润的公司 。
何来此种观点?
如果从原理来说 , 大数据、算法等依托高科技运行的手段 , 核心是让相关公司和组织更了解用户习性、更好利用人性弱点 , 从而实现更大规模的盈利 。
不过 , 这些核心观念鲜少公司承认 。 甚至 , 他们还将此归咎于人性的弱点:
因为你贪玩 , 所以我提供你游戏;
因为你喜欢购物 , 所以我推荐给你消费贷;
因为你喜欢美女 , 所以我给你提供大长腿的短视频.....
但是 , 这无疑是不负责任 , 也很狡猾的说法 。 人性的弱点一直存在 , 但以一种近乎“诱导上瘾”的方法来黏住客户 , 从而盈利 , 在根源意义讲这趋近于一种更高形式地兜售“鸦片” 。
一个直观的例子 , 就发生在19世纪末 。 彼时 , 汽车、电话、电灯等象征人类工业文明成功的产物 , 大放异彩 。 但是 , 当时最为火爆的产品却是老虎机——以自动售货机为幌子 , 有投机者将此改造成赌博机 , 迅速风靡市场 。
甚至在19世纪90年代 , 美国公众沉迷老虎机的社会危机开始大规模爆发 。
“几乎所有的沙龙都有几台老虎机 。 在这些老虎机前 , 一天到晚都围着一帮赌徒……”据当时的媒体报道:“这种玩老虎机的习惯显然已经成为一种难以割舍的嗜好 。 年轻人在这种机器前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 , 不把钱输光不罢休 。 ”
最后 , 监管强势介入 , 这一门生意才浓缩在“赌场”范围 。
类似的案例 , 还有很多 。 不变的是 , 当一种利用人性弱点赚钱的生意门道开始盛行时 , 一定值得整个社会警惕 。
正如《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译者序言中所言:“在一个具有良好监管的市场上 , 没有人可以利用他人的心理弱点获利 。 ”
02
短视频的成瘾原理
再次回到这个问题:相较游戏 , 短视频是否才是时代真正的“精神鸦片”?
这是一个猛烈的问题 , 答案也很微妙 。
不过一组数据 , 值得人们思考——去年 ,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去年发布《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 , 中国人均单日刷110分钟短视频 。
如果数据统计更新到今天 , 人们花费到短视频上的时间 , 只会更加夸张:试想一下 , 近10亿人每天要花费近2个小时 , 只为自发地做一件事 , 回顾任何一段历史 , 这都是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

为什么短视频会让人如此沉迷?
准确来说 , 人性的弱点植根在生理中——当人被外界刺激的愉悦时 , 人脑的多巴胺 , 这一神经传导会大量爆发出来 ,从而让人们产生“快感” 。
比方说 , 人们最浅层的快感 , 可以来自于笑话、美食、他人的称赞 , 再高一些的层次的体验有抽烟、游戏、看视频;深层次体验有性爱、鸦片、赌博 , 就是所谓的“黄赌毒” 。
但是 , 人在选择娱乐方式时 , 会有一个“风险控制”机制:即 , 在快感和风险之间 , 人一定会权衡利弊 , 不让自身陷入险地 。 这是一种人类的保护机制 。
如果按照人性弱点划分:贪财好色、好逸恶劳、趋利避害等等 , 这些不算光彩的词 , 其实都是人性弱点的真实写照 。 如果娱乐没有边界 , 风险被人们忽视和规避 , 行为没有劝导 , 绝大多数人是很容易走向堕落的 。
但是 , 诸如短视频之类的传播形式 , 正在近些年让人们对“风险”的觉察开始变得迟缓:这一类的应用可以在短期内、高频次、低成本供人娱乐 , 多巴胺迅速分泌 , 人们乐此不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