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美国爆火的电动滑板车,如何重复ofo败局?( 三 )


19%的毛利率看起来不错 , 但这意味在支付了充电、维修、支付、保险等支出后 , Bird还需要用仅剩的1200万美元 , 支付办公室租赁和员工运营费用 。
根据最新数据 , 2020年Bird年营收为7800万美元 , 净亏损超过2亿美元 。
此外 , 叠加在这之上的运营成本还有进一步的增加:一方面 , 运营平台不仅要负责产品充电、维护 , 还要对其进行消毒以保障其卫生;另一方面 , 这些产品并不是为了共享而设计 , 因此很容易出现故障 , 在平台初期这些问题并不普遍 , 但伴随产品铺设城市越来越多 , 这样的情况更加常见 。
「通常我们的消费级电动滑板车寿命能维持在3个月到半年 , 而共享电动滑板车的寿命要求是15个月左右 , 这对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一位从事相关制造行业的专家表示 , 尽管这些独角兽公司的产品后期逐渐过渡到自建车辆上 , 但成本依旧很难快速降低 , 这也是为何频繁融资但依旧没有盈利的原因之一 。
当然 , 行业壁垒较低的困局依然存在 , Lime和Bird等平台作为行业领跑者 , 尽管具备一定的资金和平台优势 , 但产品并不存在绝对的领先体验 , 用户在不同平台使用到的产品体验是是可以互换的 , 并不存在谁最好最差 , 这种情况下用户很容易因为车的多少而更换服务 。
交通服务很难获得巨额利润 , 从历史上看 , 唯一真正持续盈利的公司是汽车制造商 。
而以租赁电动滑板车、电动单车、共享自行车为主的平台 , 唯有凭借稳定且较大的用户流量才能站稳脚跟良性发展 。 在疫情尚未结束的短期内 , 投资者和平台看不到这样的希望 。
2017年|美国爆火的电动滑板车,如何重复ofo败局?
文章图片
电动滑板车扩张时 , 不可避免和各地市政监管产生龃龉|LATimes
黄金时代的「遗老」
2018年4月初 , 美团以27亿美元全资收购摩拜单车 , 象征了国内「共享单车大战」的基本落幕 。
衍生自「网约车大战」的共享单车大战 , 可以说是当年资本狂热期的又一标志性战役 。 砸钱倒贴占领市场 , 行业老大老二合并 , 彻底垄断市场 , 是当年国内互联网最成熟的套路 , 没有之一 。
在当时的状态下 , 创业者完全不需要 , 也不可能去计算营收和投入产出比 。 据说摩拜团队事后复盘 , 公司大规模亏损 , 正是在拿到大笔投资 , 开始推出「月卡」服务之后 。 在那之后 , 以亏损换市场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
而不论是网约车 , 还是共享单车 , 交通出行服务向来就是利润单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 只有靠平台精耕细作的运营才能真正盈利 。 但在资本的疯狂助推下 , 赛道上的创业者不可避免地进入到刀刀见血的「内卷之战」中 。
从这个意义上看 , 欧美的电动滑板车可以说是和共享单车类似 , 属于遍地风投热钱的「黄金时代」的产物 。 而在资本紧缩的当下 , 谨慎的投资者更看重营收数据和投入产出比 , 这时曾经共享电动滑板车独角兽的陷落 , 是不可避免地结局 。
如今 , 当全球逐渐适应疫情 , 生活逐渐恢复时 , 交通出行领域「最后一公里」的需求依旧存在 。
麦肯锡在疫情来临后对全球7大地区超7000多人进行了一次调查 , 发现随着世界恢复正常 , 人们对于下一个阶段私人拥有的微交通工具的使用倾向比前疫情时期要增长9% , 对于共享版微交通工具的使用倾向增长12% 。
显然 , 微出行这一领域正在恢复的迹象 , 但未来的希望 , 是否属于电动滑板车 , 非常难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