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美国爆火的电动滑板车,如何重复ofo败局?( 二 )


来自中国制造业的「加持」 , 成为「催熟」这些海外平台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
实际上 , Bird和Lime等公司最初使用的电动滑板车 , 主要来自中国公司 , 这些产品具备的不仅仅是价格优势 , 还有更快速的产品定制 , 和较为庞大的产业链生态 , 为这些公司的产品升级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
以Lime为例 , 从第一代滑板车产品到第四代滑板车产品推出 , 用时三年时间 , 但其前两代产品都由国内公司打造 , 从第三代开始由Lime自主设计 , 但依然依托于中国的成熟供应链体系 。
为了让「最后一公里」的故事变得更有温度 , Lime和Bird也动用了一些平台「智慧」 。
在某些地方 , Lime和Bird用户可以直接将户外的电动滑板车带回家 , 并在夜间为这些滑板车充电 , 再在早上归还到指定地区 , 这样一来平台会为用户支付一定的报酬 , 并以此解决电动滑板车乱停乱放问题 。
不过 , 与国内情况类似 , 共享电动滑板车在美国和欧洲的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 , 比如很多滑板车被放在了人行道或者停车入口而无人管理 , 影响到行人的正常出行 , 遭到了一些当地民众的抱怨 。 也有一些人在人行道上骑滑板车 , 这威胁到了行人的人身安全 。
这些问题并不致命 , 但伴随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 曾经的独角兽们遇到了更大的麻烦 。
2017年|美国爆火的电动滑板车,如何重复ofo败局?
文章图片
Bird在罗马投放滑板车 , 「出海」曾经是微出行独角兽的必经之路|Wikimedia
独角兽「感染」新冠
由于疫情到来 , 全球交通出行领域受到了极大影响 , 即便是以解决最后一公里为主的共享电动滑板车 , 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局 。
这种不分国界的影响持续了三年 , 也极大影响了这些出行平台的业务 。
作为出行过程「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 , 人们通常会在乘坐地铁、公交等过程中穿插使用Lime、Bird等平台的产品 , 而疫情之后 , 所有公共交通领域都面临乘客锐减情况 。
根据CityLab去年春季的数据显示 , 欧美和中国大城市的公共交通乘客数呈现50-90%的骤减;光是纽约地区的北部地铁通勤系统流量减少了95%;北加州的湾区捷运系统乘客数在1个月内减少了93% 。
此时 , Lime、Bird推出的「交通三件套」产品 , 使用率迅速下降便成为必然 。
此外 , 不论是电动滑板车、电动单车还是自行车 , 这些采用了共享模式的出行工具 , 在疫情中的病毒问题带来了人们更深一层的顾虑 , 用户不能放心触碰他人刚触碰过的车 。
根据麦肯锡的调查显示 , 不管是商务还是个人出行 , 「怕在共享设施上感染病毒」都成为了人们拒绝使用微交通出行的主要原因 。
这种活跃度的下降 , 直接影响了所有公司的营收 。
2020年秋季 , Lime在达到全球2亿人次的里程碑后 , 告诉投资者 , 公司在当年第三季度将首次实现正向现金流和正自由现金流 , 并将在2021年全年实现盈利 。
然而随着疫情在全球的影响升级 , 后续的经营情况却并未好转 。
根据研究报告显示 , 每辆共享电动滑板车 , 每天使用少于四次便会导致运营商的财务不可持续(即用户费用无法支付每辆自行车的运营成本) 。
2017年|美国爆火的电动滑板车,如何重复ofo败局?
文章图片
TheInformation报道的Bird成本支出 , 充电、维修和信用卡支付是大头|CrunchBase
根据TheInfomation报道 , 2018年 , Bird的电动滑板车每天平均使用次数是5次 , 用户平均付费额为3.65美元 。 Bird团队向投资者透露 , 公司年营收有望达到6500万美元 , 毛利率为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