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技术积累 闪存搭电脑、相机东风成为市场主流( 三 )



SLC到TLC
要增加NAND芯片容量最简单方法是增加晶体管 , 但这意味着增加成本 , 那有什么不增加晶体管数量 , 或不怎么晶体管数量下提高容量呢?前文提及英特尔MLC技术就能做到 , MLC是Multi Level Cell简写 , 意思为多层式储存 , 是对应SLC(Single Level Cell , 单层式储存)的命名方式 , 它是将两个单位的信息存入同一个cell单元 , 再通过不同电位的电荷去精准读取数据 , 4种电压、1个晶体管就可存储2bit数据 , 比SLC翻倍 。 在2008年时候东芝宣布MLC NAND固态硬盘投入大规模量产 , 共有64GB、128GB两个容量以及1.8英寸、2.5英寸不同大小 , 凭借SATA II接口与高速闪存芯片 , 读写速度分别达到了100MB/s和40MB/s , 而东芝Dynabook SS RX1成为了首款配备MLC NAND固态硬盘的电脑 , 自从PC开始快速普及SSD 。

Dynabook SS RX1内置的MLC SSD
基于MLC技术原理 , 后来发展出TLC(Trinary Level Cell , 三层式储存)、QLC(Quad Level Cell , 四层式储存) , 层数越多NAND容量越大 , 但是性能、可靠性、寿命越差 , 但是大容量诱惑、以及各种辅助技术加持下 , MLC淘汰了SLC , TLC又淘汰了MLC , 成为了主流 , 估计在不久将来QLC会代替TLC 。

除了使用MLC、TLC增加存储密度外 , NAND在过去10年里还使用3D NAND技术去提高单位面积芯片的存储密度 , 最大限度榨干晶圆的空间 。 3D NAND原理很简单 , 就是把存储单元垂直地叠加在一起 , 层数越多 , 自然同样面积芯片存储密度越高 , 在2013年8月 , 三星运用了10nm工艺制成了首个3D V-NAND , 拉开了3D NAND序幕 。

闪存应用与未来
在今天闪存已经淘汰了光盘 , 把HDD逼到一角 , 成为了主流存储技术 , 比如说SSD , 在过去两年时间里AMD、英特尔陆续推出了Zen3、12代酷睿悉尼一代处理器 , 普及了PCIe 4.0接口 , 尤其搭配12代酷睿的Z690主板 , 往往能提供3、4条PCIe 4.0的M.2插槽 , 吸引用户购买PCIe 4.0 SSD 。 铠侠PRO SE10 PCIe4.0固态硬盘使用了铠侠原厂颗粒 , 提供了1TB、2TB容量 , 顺序读写速度分别达到了7300MB/s、6400MB/s , 能够很好满足游戏用户、视频工作者的高性能需求 。

铠侠闪存广泛应用在电脑、智能手机、游戏主机、车载系统、可穿戴设备、数据中心、音乐各个领域 , 帮助用户更为高效、可靠地去存储数据 , 与我们息息相关 , 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 在年初 , 铠侠与西部数据联合开发出162层NAND的第6代BiCS 3D NAND闪存 , 进一步闪存的性能与存储密度 , 未来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