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跟着别人打哈欠,其实打哈欠最近才进化出来!( 二 )


由于自我导向行为不受上述两种因素的影响 , 这就排除了打哈欠反应(YR)是焦虑的副产品的可能性 。
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的结果形成了对比 , 在其他研究中 , 对打哈欠刺激的感知产生了YR和SDB的增加 。 该研究发现红头白眉猴并不认为打哈欠行为是一种负面刺激 , 这与人类的发现不同 。
总是跟着别人打哈欠,其实打哈欠最近才进化出来!
文章图片
红头白眉猴 ,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在该物种中 , 对打哈欠做出反应的概率不能仅仅用对刺激的定量感知来解释 。 无论从描述的物种还是从视频刺激条件来看 , 雄性YR均高于雌性YR 。
对于那些在体型上表现出显著的性别二型化的灵长类动物来说 , 雄性更容易自发地打哈欠并不令人惊讶 。
当暴露在控制和打哈欠刺激下时 , 雄性比女性打哈欠更频繁;重要的是 , 打哈欠条件在增加打哈欠可能性方面的影响在两性之间没有差异 , 打哈欠刺激在雄性和雌性中都产生了类似的YC效应 。
总是跟着别人打哈欠,其实打哈欠最近才进化出来!
文章图片
在实验过程中 , 通过观察方向的方式对刺激知觉进行编码(图片:文章)
在不同的灵长类动物中 , 打哈欠运动模式的一致性(即刻板印象)可能解释了刺激接收者打哈欠反应的相似效果 。
猴子也有可能像人类一样 , 能够自动概括打哈欠的刺激 , 不管它的来源是什么 。 当熟悉程度发挥作用时 , 它的YC比率最高 。 事实上 , 与不熟悉的对象相比 , 熟悉的红头白眉猴和人类打哈欠刺激都能在测试对象中唤起更高的YR , 这在雄性和雌性中都是如此 。
研究指出 , YC不仅在种内 , 而且在种间水平上受到社会调节 , 这表明相互作用主体的亲缘关系不足以解释这一现象 。
其他因素 , 如一个物种的社会特征(如社会系统、优先关系、群体内竞争)和每个个体的个体发生途径(如养育条件、或多或少的早期经验机会、形成纽带的可塑性程度)应该被考虑在内 , 以充分解释YC的倾向及其从适应性角度的调节 。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2-15395-0
END
本文转载自/秦岭科学苑
总是跟着别人打哈欠,其实打哈欠最近才进化出来!】责编/小西途说
总是跟着别人打哈欠,其实打哈欠最近才进化出来!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