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中国42岁顶级工匠,破解航空发动机难题,拒绝外企40万日薪( 二 )


“穷虽然是穷啊 , 但是就辛苦几年嘛 , 把孩子供出去了他能有个手艺 , 自己以后也饿不死啦!”
洪家光的父母因为家里的条件而一筹莫展 , 但是商量了一番还是坚持要送他上学 , 既为了满足孩子的期望 , 也为他的将来有个着落 。

那个时候上学条件艰苦 , 大家都是走路或者坐公共汽车 , 洪家光家里又偏僻 , 去上学往返要整整四个小时的车程 。
年仅十几岁的他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 , 在时间来得及的情况下帮母亲做点活以后就急匆匆地上学去了 。
洪家光后来回忆道:“那个年代的孩子们能上个技校已经很幸福了 , 因为人人都知道将来自己会有一门手艺 , 只要毕业了 , 那日子就好过了 。 我也不例外 , 也是这么想 , 但是后来才知道这是不对的 。 ”
每个时代都有共通之处 , 那个时候也一样 , 技校里的孩子有很刻苦的 , 也有一些混日子的 , 大家都等着学成毕业被分配的那一天 。

当时洪家光虽然也这样想 , 但他却有些不同 , 因为他害怕自己如果不努力就分配不到好工作 , 养活不了父母和自己 。
所以那个时候他就属于刻苦的孩子 , 上课的时候他最珍惜的就是老师在课堂的时间 , 趁着下课期间他就抓住老师问问题再做上标记 , 然后上学放学在公交车上的时候反复地看 。
不只是教材 , 他还自学了4本技术类的书 , 把公交车硬生生地变成了“移动的图书馆” 。
因为天资聪颖加上学习刻苦 , 学会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 洪家光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

后来洪家光终于等到了毕业这一年 , 凭借着1999年第一名的优秀成绩 , 他被分配到了中航工业第58车间工作 。
一开始他以为自己终于得到了一份正式体面的工作 , 后来进厂以后的场景 , 一下子把他打醒了 。
“不是混了一个技术或者什么手艺 , 人这一辈子就安全了 , 不用努力了 ,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当初想的是不对的原因 。 ”
然而这样的车间却并没能吓退洪家光 , 他心想 , 反正都来了 , 不试一把谁又知道能怎样呢?于是他决定留在这里工作 。

每天面对机器的日子枯燥无味 , 但是洪家光很快学会了与机器为乐 。
和上学的时候一样 , 洪家光身边有很多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师傅 , 他经常站在旁边看人家怎么操作机器 , 还经常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 他的原则很简单:尽量多做 , 做得多学得多 。
时间久了 , 洪家光掌握的技能越来越多 , 有了进步他也有了动力 , 身边的老师傅们还会经常鼓励他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车间里所有的机器他基本也都一清二楚了 , 就连谁有事请假他都能帮忙顶一下 。

“今天需要帮忙吗?”车间里经常回荡着洪家光这句话 , 同事们都很喜欢他、尊重他 , 包括领导也渐渐地注意到了这个刻苦勤劳的年轻人 。
他后来还拜了孟宪新为师 , 在他的指导下开始钻研技术 。
但是某种意义上人也是一种机器需要休息 , 洪家光此时忽略了自己的身体 。
2000年 , 因为工作任务愈加繁重 , 洪家光想把行李搬到厂里去以后就住在厂里 , 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劳累导致体力不支 , 他在搬运时不小心被一个零件砸到了左手的手指 。

一开始他并没有在意 , 但是到了晚上他就疼痛难忍 , 在床上打起滚来 , 妻子又心疼又生气赶紧陪他去了医院 。
后来经诊断洪家光是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 可是他休息了几天之后 , 捆了个绷带就又去上班了 , 也因为这个 , 大家都叫他“拼命三郎” 。
02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