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分别是什么


四书分别是什么

文章插图
四书分别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 又称四子书 , 为历代儒客学子研习之核心书经 。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分章断句 , 加以注释 , 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
1、四书的内容:
作为儒家学派经书的《四书》 , 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 , 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 。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 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其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读来 , 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 , 堪称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精华 。但《四书》中也存在着先人思想的的局限性 。
2、四书的影响:
四书增删注释包括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孟子、程子、朱熹等 , 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 。宋元以后 , 《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 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 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其在中华思想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 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 。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一、四书的影响
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 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 在中华思想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 , 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精华 , 是历代儒客学子研习之核心书经 。
二、四书的介绍
1、《大学》: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 ,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 , 全文文辞简约 , 内涵深刻 , 影响深远 , 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 , 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
2、《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 , 是儒家经典之一中庸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 , 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宋元以后 , 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 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3、《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 由其学生编辑而成 。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 , 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 , 内容非常丰富 , 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宋代以后 , 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
4、《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 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 元、明以后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 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之书 。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本书 。“四书”的由来
儒学自汉武帝以后 , 取得了官方的学术地位 。但是汉代的儒生治学的特点是谨守家法和师法 , 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弟子一个字也不能有出入 , 注重字词上的训诂之学 。因此 , 汉代以后儒学逐渐走向衰微 , 东汉以后 , 儒学更是失去了独尊的地位 。尽管儒学的衰微和道家黄老之学的兴盛、佛教的传入有一定的联系 , 但是主要原因是自身思想的僵化 。到了宋代 , 许多儒学大师对儒学进行了改革 , 儒学呈现出焕然一新的状态 。儒学大师朱熹从《礼记》中取出《大学》和《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相配 , 称为“四书” , “四书”之说由此而来 。
“四书”开篇1、《论语》开篇——修养法则
“学天时习之 , 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
长期以来 , 我们把《论语》第一篇定位为“学而篇” , 还说它是没有意义的 , 这不符合孔子的思想 , 因为孔子最主要的就是“正名” 。“必也正名乎” , “名不正 , 则言不顺” 。孔子仰头看天 , 就是告诉我们 , 《论语》第一篇应该正名为“学天篇” 。
第一句话也就是:学天时习之 , 不亦乐乎?
向自然学习 , 以自然为老师 , 在生活中实践 , 并养成习惯 , 不是很喜悦吗?“时习之” , “时” , 时常、不时、常常的意思 。“习”是什么意思?一般人说习就是温习、复习 。没错 , 但这个层次很低 。这里的“习” , 应该解释成习惯 。习惯怎么养成呢?就是要去做 。向自然学习 , 懂得道理还不算懂 , 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实践 , 做得出来才算懂;做不出来 , 还要继续学 。
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 , 这里讲的是远方的朋友 。若是隔壁的朋友过来 , 你每次都乐 , 那就惨了 。他天天来 , 你一吃饭他就来 , 你也乐不起来 , 还会翻脸 。从这里 , 我们可以发现古人的用心 , 不是现代人所能够比拟的 。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
“愠” , 就是很轻微的生气 。人家不认识你 , 不知道你有多伟大 , 不知道你有多大贡献 , 但是你一点不生气 , 一点不高兴都没有 , 不就是一位品德修养良好的君子吗?这就叫做平常心 。“这种人连我都不认识 , 是不是没有读书呀” , 你这样想 , 心里会不愉快 。凡是生怨 , 凡是生恨 , 凡是发脾气 , 其实最大的受害者是自己 。什么叫生气?就是别人犯了错 , 结果由你承受 。
2、《孟子》开篇——处世法则“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孟子见梁惠王 , 梁惠王开口就问你奔波千里而来 , 可以对我的国家有什么利处?孟子则开口就回答了这一句 。简单的一句 , 提出的却是儒家的重大命题 , 乃至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重大命题——要仁义 , 还是利益?
这是一道难度极大的选择题 , 以至于几千年来 , 没有几个人能真正选好 。所以“眼见他起高楼 , 眼见他楼塌了”的轮回才不断上演 。老子的那句话如同预言也如同注解——“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 , 以其不自生 , 故能长生 。”
天下熙熙 ,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 皆为利往 。走得太远 , 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人在局中迷的太久 , 陷的太深 , 也终究会遭遇“价值”二字的逼问 。
这个时候 , 我们只能回到源头去寻找 , 注定要回到先贤所安立的起点 , 重新抉择 。
3、《大学》开篇——修身法则“大学之道 , 在明明德 , 在亲民 , 在止于至善 。”
大学之道 , 既为人道 , 也是政道 。主要有三大纲领 , 即为明明德 , 亲民 , 止于至善 。三纲领之中 , 依据《易经》“居中为吉”的原则 , “亲民”居于“明明德”和“止于至善”的中间 , 成为核心课题 。换句话说 , “明明德”必须为“亲民”而“明明德” , 而“止于至善”的效果 , 也必须合乎“亲民”的要求 , 才能使人安心而乐于顺从 。
4、《中庸》开篇——天人法则“天命之谓性 , 率性之谓道 , 修道之谓教 。”
《中庸》高深 , 开篇三句说的更是大本大源 。
“天命之谓性” 。钱穆说:天命所与你的 , 就是人之禀赋 , 这就叫做性 。人受了此性 , 这就在人之内有了一份天 , 即是说人生之内就见有天命 , 这不就是通天人了吗?
“率性之谓道” 。因为人负天命 , 所以遵循天性 , 便是人生大道、自然大道 。合乎人性 , 都是道;违背人性 , 就非道 。太多人却早已忘了自己的天性是什么 。
“修道之谓教” 。上天赋给人善良的本性 , 顺此发展 , 择善而秉持 , 在实际生活中修养及印证 , 将一切蔽障完全除尽 , 恢复本来的光明正大 , 这就叫做“教” 。
【四书分别是什么】守得住性 , 把得住道 , 做得成教 , 就是那条天人合一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