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音速|思维造物上市折戟,“知识付费”赛道凉了?( 二 )


“罗振宇们”之后 , 是谁在讲新的故事?“罗振宇们”关于知识付费的故事似乎是讲不下去了 , 但顺应短视频大潮的短视频、直播打赏、直播带货等新型内容业态却开始发威 , 逐渐占据大批用户心智 。
值得注意的是 , 虽然思维造物等早期入场者一直被质疑是在“贩卖焦虑” , 而近些年不少消费者也达成了“拒绝为这样的焦虑买单”的共识 , 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付费”就没有市场了 。 事实上 , 自从“内容”在互联网产业中成为一种新型商品 , 愿意为之买单的消费者就从未缺少过 , 甚至还呈现一路走高的发展趋势 。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 在问及知识付费的意愿时 , 有93.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愿意为知识付费 , 仅6.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不愿意为知识付费——毕竟 , 知识付费行业带来的红利的确不容忽视:专业领域人士将复杂知识转译成简单易理解的内容 , 并从中获取利益;学习者可以学习到相对精简的干货 , 提升自身的能力 , 由此实现互利共赢 。

更多大学生消费者愿意为知识付费而当“内容”的表现形式不再拘泥于早期的音乐、小说、视频 , 随着短视频、直播打赏、直播带货等新内容形式的出现 , 不仅获得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 还让消费场景变得更加多元化 , 带来了更丰厚的回报 。
如某头部短视频平台尝试“付费直播”时 , 欧阳娜娜曾采用过这一模式 , 支付6元即可解锁全程直播 , 有关数据显示 , 当晚欧阳娜娜直播间总直播人次为750万人次 , 最高峰值20.3万人次 。
就整体而言 , 《2021中国视频电商研究报告》显示 , 据多方测算 , 直播打赏市场规模已达1826亿元 , 电商直播市场规模达9610亿元 , 短视频市场规模约为1506亿元;用户规模上 , 直播行业用户规模为6.17亿 , 短视频用户规模进一步增长至9.27亿 。
这些数据都证明了新内容消费业态的发展潜力 , 消费者的高接受度亦是毋庸置疑 。 再对比“罗振宇们”先后折戟沉沙的遭遇 , 或许值得讨论的问题从来都不是“消费者不愿意内容付费” , 而是“消费者会为什么样的内容付费” 。
他们掉队 , 始于不能“割了韭菜就走”?在越来越多人愿意付费、内容本身的形态也逐渐丰富起来的当下 , 逻辑造物等早期入场者为什么反而落后了?对于这个问题 , 或许可以从罗振宇曾经的回复中找到答案 。
媒体人许知远曾形容罗振宇是一个将知识装在胶囊里并喂大家吃下去的那个人 。 就好像每天不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 , 就会被时代抛下 , 这也是其被质疑是在“贩卖焦虑”的重要原因 。 但通过思维造物旗下“知识矩阵”提供的付费学习内容 , 真的能让用户摆脱被时代抛下的未来 , 真正学习到知识并掌握到技能吗?
对此 , 罗振宇的回复是 , “这个我们也控制不了 。 当你做的事情唤醒了别人的焦虑 , 别人说都赖你 , 那怎么办?我倒是喜欢一句话 , ‘不骂人是修养 , 不被人骂是修行’ 。 被人骂 , 甭管是不是冤枉 , 都是我修行不够 。 我可能很委屈 , 我想去解释这件事 , 解决方法很简单 , 就是持续做好自己的事 。 修行是个漫长的过程 , 是不是在做好东西?是不是真的对用户有用?这需要极其漫长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 。 ”
用户当然愿意为了优质的、有价值的知识进行付费 , 关键是如何判断“内容”是否达到了让用户付费的条件 。
如果是一则短视频小故事、一个美女在直播间跳舞 , 或者干脆头部主播拿到了厂商的最低价进行直播带货 , 这些都能让消费者在第一时间感知到其内容是否对自己具备价值 , 至少他们能很轻易的判别故事是否感人、舞蹈是否好看、商品价格是否低廉 。 而“罗振宇们”提供的内容是不是真的对用户有用 , 却“需要极其漫长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