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汤莹, 陈慧, 任静, 曹恒来 |《走进人工智能》教学设计( 二 )


(二)理解:机器如何智能
人工智能为什么可以拥有人类的智慧能力?实际上 , AI在拥有“先知者”等身份之前 , 还有一个身份叫“学生” , 人类让机器通过“学习”获得“智能” , 使得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具有“看”“听”“说”“想”和“动”的能力 , 从而实现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 。
活动1:对比人类的学习过程 , 理解机器如何学习 。
(1)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水果?人类怎么判断这是苹果?我们在儿童时期又是如何认识苹果的?

(2)分析上图 , 将人类学习的过程按步骤排序 。
①孩子大脑建立苹果的初始特征;②看到苹果就认识;③父母指着苹果告诉孩子“这是苹果”;④随着次数的增加 , 孩子学会了什么是苹果 。
(3)观察下图 , 对比人类学习 , 思考机器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

小结:机器学习是建立在数据建模基础上的 , 通常是从大量已知数据中学习其中蕴含的规律或判断规则 , 并把学习到的规则应用到预测未知数据的过程 。 通过机器学习 , 计算机就能模拟人类的学习活动 , 从数据中获得知识 , 并能对事物进行预测和判断 。
设计意图:目前 , 学生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细节 。 从儿童认识苹果的过程出发 , 以漫画和流程图的形式展示人类学习的过程 , 将机器学习的过程与人类学习的过程进行类比 , 得出机器学习的过程是“准备数据、提取特征、训练模型、应用模型”四个基本步骤 , 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机器学习的本质 。
(三)实践:实现机器智能
机器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 , 当下最常用的方法是监督学习 。 今天我们借助监督学习中的K-近邻算法(KNN) , 在图形化编程软件Kittenblock中实现一个简单的水果识别程序 。
活动2:搭建积木 , 训练水果识别模型 。
(1)教师演示如何搭建“苹果”识别积木块 。

(2)学生配对合作 , 模仿搭建“苹果”识别积木块 。

第()小组分工表
角色
职责
组员姓名
程序员
搭建积木、操控程序

训练员
协助搭建、摆放物品

(3)自主搭建“橙子”识别积木块 , 完善水果识别模型 。

(4)初始化“特征提取器” , 摆放水果 , 分别提取图像两次 , 训练模型 。
小结:模型训练阶段需要给计算机输入图片 , 计算机提取图片的特征进行训练 , 最终得到特征模型 。 在机器“训练”的过程中 , 使用的是带人工标记的数据 。

活动3:测试模型 , 提高模型识别度 。
(1)摆放水果 , 执行主程序测试模型 , 观察识别度 。
(2)讨论:只训练两次的模型识别度如何?怎样优化?
(3)选用不同的水果或以不同的角度摆放水果 , 再次训练模型 , 增加训练次数 。
(4)小组间交换水果测试模型 , 观察识别度 。
小结:为计算机提供有标记的数据 , 促使计算机向一个特定方向学习 , 这样的学习方式称为监督学习 。 数据越全面 , 机器做出的预测与真实情况越接近 , 准确率就越高 。

设计意图:对于初中生而言 , 体验感悟是学习的基础 , 除此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过程与方法 。 藉由仿效制作一个“会学习”的程序 , 学生经历了采集数据、标记数据、训练模型、测试模型的过程 , 加深对监督学习的认识 , 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 采取两个人使用一台计算机完成任务的配对编程学习方式 ,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编程质量 , 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沟通交流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